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的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及其40Ar/39Ar定年

被引:18
作者
张青 [1 ]
朱光 [2 ]
刘国生 [2 ]
C Teyssier [1 ]
W J Dunlap [3 ]
机构
[1]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University of Minnesota,Minneapolis MN,USA
[2]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3] Research School of Earth Sciences,Australian National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张八岭隆起; 左旋走滑挤压; 40Ar/39Ar年龄; 陆内转换断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北段,自西向东分别出露北北东向的韧性滑脱变形带、脆-韧性过渡带和脆性的前陆褶断带。韧性滑脱变形带内的张八岭群片岩,广泛发生了低绿片相背景下的糜棱岩化。其中呈现为平缓的糜棱面理和近南北向的矿物拉伸线理。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分析显示,该韧性滑脱带一致为上盘向南的运动。该带以东依次变为上盘向南南东→南东的逆冲活动,总体上为左旋走滑挤压变形带。张八岭群所在的韧性变形带为深部陡立走滑构造与浅部脆性构造之间的滑脱变形带,其间的差异走滑变形,造成了该滑脱层在总体向北运动中出现上盘向南的剪切变形。对6处张八岭群片岩中15个不同粒级白云母的40Ar/39Ar定年指示,变形发生在(236.2±0.5)238.0±0.4Ma的中三叠世晚期。这表明郯庐断裂带的左行平移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碰撞的深俯冲阶段,起源于陆内转换断层。
引用
收藏
页码:234 / 249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1] 皖中张八岭群“蓝片岩”中钠质角闪石及其变质p-T条件分析
    石永红
    朱光
    王道轩
    赵群
    [J]. 矿物学报, 2007, (02) : 179 - 188
  • [2] 郯庐断裂带的同造山运动
    朱光
    王勇生
    牛漫兰
    刘国生
    谢成龙
    [J]. 地学前缘, 2004, (03) : 169 - 182
  • [3] 大别造山带中上地壳变形特征——皖中张八岭地区印支——燕山早期构造变形研究
    侯明金
    吴跃东
    汤加富
    [J]. 中国地质, 2004, (02) : 123 - 130
  • [4] 40Ar/39Ar geo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syn-orogenic strike-slip movement of Tan-Lu fault zone[J]. W.J.Dunlap,C.Teyssier.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4(05)
  • [5] 南苏鲁超高压岩石含柯石英锆石中的流体包裹体
    刘福来
    许志琴
    [J]. 科学通报, 2004, (02) : 181 - 189
  • [6] 郯庐断裂带同造山走滑运动的40Ar/39Ar年代学证据[J]. 朱光,刘国生,W.J.Dunlap,C.Teyssier,王勇生,牛漫兰.科学通报. 2004(02)
  • [7]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许志琴
    张泽明
    刘福来
    杨经绥
    李海兵
    杨天南
    邱海峻
    李天福
    孟繁聪
    陈世忠
    唐哲民
    陈方远
    [J]. 地质学报, 2003, (04) : 433 - 450+593
  • [8] 大别山的构造变形期次和超高压岩石折返的动力学
    林伟
    王清晨
    Michel Faure
    孙岩
    舒良树
    Urs Scharer
    [J]. 地质学报, 2003, (01) : 44 - 54+147
  • [9] 安徽省嘉山管店—全椒龙王尖断裂的厘定和构造岩透射电镜分析及地质意义
    黄德志
    邱瑞龙
    刘德良
    杨晓勇
    徐祥
    [J]. 地质论评, 2000, (01) : 58 - 63+113
  • [10] 张八岭推覆体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张永军
    黄钟瑾
    [J]. 高校地质学报, 1998, (04) : 85 -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