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对小麦碳氮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张传辉
杨四军
顾克军
顾东祥
石祖梁
张斯梅
常志州
机构
[1]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碳氮转运; 产量形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给小麦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2年的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麦草单季还田(WS)、稻草单季还田(RS)以及稻麦秸秆双季还田(WR)对小麦群体碳氮转运、产量构成及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植株花前贮藏氮素转运量及其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对小麦籽粒氮素贡献率达到80%以上。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茎鞘花前可溶性总糖转运量对籽粒淀粉产量的贡献率(PSGS)下降,叶片的PSGS提高,小麦地上部营养器官PSGS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秸秆还田处理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有显著影响,有效穗数下降,但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增加,从而弥补了有效穗数下降对产量的损失,使得最终的实际产量并未呈现出显著下降。成熟期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提高,而淀粉含量降低,其中直链淀粉含量变化不显著,支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是导致总淀粉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14 / 21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1]  
秸秆还田的机理与技术模式[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刘巽浩等主编, 2001
[12]  
Grain yield, and dry matter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in durum wheat as affected by variety and seeding rate[J] . I. Arduini,A. Masoni,L. Ercoli,M. Mariotti.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 2006 (4)
[13]  
Post-anthesis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of dry matter,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durum wheat as affected by soil type[J] . Alessandro Masoni,Laura Ercoli,Marco Mariotti,Iduna Arduini.European Journal of Agronomy . 2006 (3)
[14]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J].
李春霞 ;
陈阜 ;
王俊忠 ;
李友军 ;
付国占 ;
陈明灿 .
河南农业科学, 2006, (11) :68-70
[15]   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 [J].
李少昆 ;
王克如 ;
冯聚凯 ;
谢瑞芝 ;
高世菊 .
作物学报, 2006, (03) :463-465+478
[16]   免耕套种与秸秆还田对农田生态环境及小麦生长的影响 [J].
刘世平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阮慧芳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2) :393-396
[17]   玉米秸秆还田时间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J].
颜丽 ;
宋杨 ;
贺靖 ;
陈盈 ;
张昀 ;
鲍艳宇 ;
关连珠 .
土壤通报, 2004, (02) :143-148
[18]   焚烧秸杆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的影响研究 [J].
刘天学 ;
纪秀娥 .
土壤, 2003, (04) :347-348
[19]   高产小麦营养器官临时贮存物质积运及其对粒重的贡献 [J].
姜东 ;
李永庚 ;
余松烈 ;
孔兰静 .
作物学报, 2003, (01) :31-36
[20]   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与碳氮转运的关系 [J].
周琴 ;
姜东 ;
戴廷波 ;
荆奇 ;
曹卫星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2, (0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