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一次典型空气重污染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61
作者
郭倩 [1 ]
汪嘉杨 [1 ]
周子航 [2 ]
翟庆伟 [1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成都市环境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PM2.5; 聚类分析; 潜在源贡献因子法; 浓度权重轨迹; 成都;
D O I
10.13671/j.hjkxxb.2017.0341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研究成都市冬季空气重污染过程的成因,以2015年12月26日—2016年1月6日成都市一次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例,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式结合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lobal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GDAS)气象数据和成都市7个监测站的AQI、PM2.5、PM10、NO2质量浓度数据,使用气象分析、轨迹聚类(Cluster Analysis)、潜在源贡献因子法(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oncentration Weighted Trajectory,CWT),分析了此次过程的气象特征、轨迹输送特征和污染物潜在来源分布.结果表明,此次污染天气过程是以PM2.5为主要污染物,其次为PM10、NO2.2015年12月30日14:00左右是此次污染天气过程各站点PM2.5、PM10浓度到达峰值的时刻.缺少北方冷空气南下,四川盆地内空气水平运动弱,以及扩散条件差的静稳天气形势是导致此次大气污染过程成都市污染物累积的原因,而冷空气活动是改善这种天气形势的关键.污染过程辐射逆温层的形成对当时污染物浓度增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每日生消、加强减弱,其并不是最终导致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关键因素.川东北的广元、绵阳、德阳等地区和成都本地及其南向的眉山、雅安等地区是此次过程主要的潜在源区,这些地区人口较密集,工业较发达,且沿地形走向而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629 / 63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2015年12月气流轨迹对长三角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和分布的影响 [J].
朱书慧 ;
周敏 ;
乔利平 ;
李莉 ;
楼晟荣 ;
严茹莎 ;
王红丽 ;
陶士康 ;
陈长虹 .
环境科学学报, 2016, 36 (12) :4285-4294
[2]   重庆市冬季PM及气态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与来源 [J].
梁丹 ;
王彬 ;
王云琦 ;
张会兰 ;
李昂 ;
张婉晴 ;
张璇 .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28 (07) :1039-1046
[3]  
2013年12月中国中东部地区严重灰霾期间上海市颗粒物的输送途径及潜在源区贡献分析[J]. 李莉,蔡鋆琳,周敏.环境科学. 2015(07)
[4]  
2013年10月长株潭城市群一次持续性空气污染过程特征分析[J]. 廖志恒,范绍佳,黄娟,孙家仁.环境科学. 2014(11)
[5]   利用后向轨迹模式研究上海市PM2.5来源分布及传输特征 [J].
赵倩彪 ;
胡鸣 ;
张懿华 .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 26 (04) :22-26
[6]   黄山顶夏季气溶胶数浓度特征及其输送潜在源区 [J].
王爱平 ;
朱彬 ;
银燕 ;
金莲姬 ;
张磊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04) :852-861
[7]  
2006~2009年我国超大城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 戴永立,陶俊,林泽健,谢绍东,曹军骥,张仁健.环境科学. 2013(08)
[8]   2011年6-8月平流输送对黄山顶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J].
张磊 ;
金莲姬 ;
朱彬 ;
银燕 .
中国环境科学, 2013, 33 (06) :969-978
[9]   近十年中国灰霾天气研究综述 [J].
吴兑 .
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 (02) :257-269
[10]   城市环境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 [J].
徐祥德 ;
周丽 ;
周秀骥 ;
颜鹏 ;
翁永辉 ;
陶树旺 ;
毛节泰 ;
丁国安 ;
卞林根 ;
J.Cha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958-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