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泗上升流观测和动力机制模拟分析

被引:11
作者
朱建荣
戚定满
吴辉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
[3]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4] 上海
关键词
上升流; 吕泗渔场; 现场观测; 三维数值模式; 斜压效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1.2 [海洋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0707 ;
摘要
基于2000年8月长江口外现场观测的分析,首次发现在长江口外吕泗附近存在着上升流现象。该上升流将下层的冷水和营养盐带向上层,对海区的环境和生态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该上升流的动力机制,作者利用基于ECOMsi建立的一个水平球面坐标系的高分辨率湍流闭合的三维环流数值模式研究该上升流现象。该模式计算区域包括东海、黄海和渤海,考虑实际岸线和水深。在综合考虑风应力、开边界体积通量和密度梯度力的情况下,模拟结果再现了吕泗海区的上升流现象,与观测结果较为一致。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产生该处上升流的动力机制主要是盐淡水混合产生的斜压效应,风应力的作用较弱,边界水体积通量产生的正压效应不起作用。倾斜的底形与斜压效应、风应力的联合作用使吕泗海区的上升流更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1+103 +10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2000年8月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羽状锋的观测附视频 [J].
朱建荣 ;
丁平兴 ;
胡敦欣 .
海洋与湖沼, 2003, (03) :249-255
[2]  
黄海、东海夏季环流的数值模拟[J]. 朱建荣,丁平兴,朱首贤.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S1)
[3]   预估修正法对河口海岸海洋模式稳定性的提高 [J].
朱建荣 ;
杨陇慧 ;
朱首贤 .
海洋与湖沼, 2002, (01) :15-22
[4]   杭州湾、长江口余流及其物质输运作用的模拟研究 Ⅰ.杭州湾、长江口三维联合模型 [J].
史峰岩 ;
朱首贤 ;
朱建荣 ;
丁平兴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0, (05) :1-12
[5]   浙江沿岸上升流和沿岸锋面的数值研究 [J].
刘先炳 ;
苏纪兰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91, (03) :305-314
[6]   浙江沿岸上升流区的锋面结构、变化及其原因 [J].
潘玉球 ;
徐端蓉 ;
许建平 .
海洋学报(中文版), 1985, (04) :401-411
[7]  
Onset of coastal upwelling in a two-layer ocean by wind stress with longshore variation[J] . Nobuo Suginohara.Journal of the Oceanographical Society of Japan . 197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