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盆地晚中生代基性火山岩成因与深部动力学过程探讨

被引:38
作者
李超文
郭锋
李晓勇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富集岩石圈地幔; 俯冲交代作用; 基性火山岩; 晚中生代; 溧水盆地; 下扬子地区;
D O I
10.19700/j.0379-1726.2004.04.005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下扬子地区溧水盆地晚中生代龙王山组基性火山岩属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有低MgO(3.16%~4.97%)和相容元素含量(如Cr11~34μg/g、Ni9~27μg/g),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Nb=94~144)、轻稀土元素(La/Nb=3.7~4.6)和亏损Nb-Ta,稍高的Sr同位素组成(87Sr/86Sr)i=0.70573~0.70617和具弱负εNd(t)值(-3.0~-1.9)。龙王山组基性火山岩的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其来源于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岩石圈地幔;它们在Sr-Nd同位素组成上与大别-苏鲁造山带同时代的基性火成岩具有明显的差别,暗示其熔融源区不大可能受到俯冲陆壳的改造富集作用,更可能是早期具高Rb/Sr、低Sm/Nd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的流体/熔体交代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具有俯冲大洋板片交代作用的特征。在岩浆熔融深部动力学方面,晚中生代高钾钙碱性-钾玄岩浆的起源主要归结于深部岩石圈地幔的热扰动作用和岩石圈伸展-减薄作用,在时空上匹配于同时代郯庐断裂带的巨大走滑活动。
引用
收藏
页码:361 / 37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