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区旱地不同覆盖种植方式玉米田的土壤水分和产量效应

被引:47
作者
王红丽 [1 ,2 ]
张绪成 [2 ,3 ,4 ]
宋尚有 [2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4]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玉米; 全膜双垄沟播; 旱地; 土壤水分含量;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探讨半干旱区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玉米(Zea mays)田的土壤水分动态特征,测定了全膜双垄沟播(PMF)、全沙覆盖(SM)和裸地(CK)3种不同处理0–200cm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垂直变化及年际变化。结果表明:PMF明显改善玉米拔节前0–200cm土壤的水分条件,有利于玉米前期生长;随着玉米生育进程的推进,3种处理的耗水量依次为:PMF﹥SM﹥CK,而土壤贮水量表现为CK﹥SM﹥PMF;在相同降雨条件下,PMF处理0–200cm土壤水分降雨入渗补给深度最大,SM次之,CK最小。随着种植年限增加,PMF的耗水量和耗水深度增加,两年种植期间耗水深度从20–120cm向120–200cm推移;连续种植两年后,3种处理40–1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至9.0%以下,其中PMF下降最快(7.9%),土壤含水量接近萎蔫系数7.2%,玉米只能靠当年降水生长,如种植年限继续增加,土壤极有可能形成干层。3种处理之间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都存在显著差异,PMF最高,SM次之,CK最低。因此,在半干旱区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玉米可显著提高产量,但连续种植可导致土壤贮水量显著降低,对农田可持续生产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825 / 8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黄土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刺槐林地生物量与土壤干燥化效应的模拟 [J].
李军 ;
王学春 ;
邵明安 ;
赵玉娟 ;
李小芳 .
植物生态学报 , 2010, (03) :330-339
[2]   半干旱区人工林地土壤入渗过程分析 [J].
郭忠升 ;
邵明安 .
土壤学报, 2009, 46 (05) :953-958
[3]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甘肃省旱作农业中的应用 [J].
李来祥 ;
杨祁峰 ;
刘广才 ;
张成荣 ;
赵小文 .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7) :55-57
[4]   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旱作玉米田土壤干燥化效应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 [J].
王学春 ;
李军 ;
蒋斌 ;
胡伟 .
生态学报, 2009, 29 (04) :2053-2066
[5]   黄土高原旱塬区高产玉米田土壤干燥化与产量波动趋势模拟研究 [J].
李军 ;
邵明安 ;
张兴昌 ;
李世清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2) :54-58
[6]   黄土区深层土壤干燥化与土壤水分循环特征 [J].
陈洪松 ;
邵明安 ;
王克林 .
生态学报, 2005, (10) :2491-2498
[7]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干层水分恢复研究 [J].
王志强 ;
刘宝元 ;
路炳军 .
生态学报, 2003, (09) :1944-1950
[8]   黄土高原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J].
肖国举 ;
王静 .
生态学报, 2003, (05) :1003-1011
[9]   黄土区旱塬农田生产力提高对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 [J].
黄明斌 ;
党廷辉 ;
李玉山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6) :50-54
[10]   人工集水面降雨径流观测实验研究 [J].
李小雁 ;
龚家栋 .
水土保持学报, 2001, (01)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