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北麓晚新生代独山子—安集海褶皱冲断带构造分析及其对河流改道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张锐
郭召杰
张志诚
袁庆东
机构
[1] 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
关键词
天山北缘; 前陆褶皱冲断带; 平衡剖面; 河流改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生代以来,受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和持续汇聚作用的影响,天山强烈变形隆升,并在南北两侧形成了一系列冲断推覆构造.天山北缘由南向北发育了3排褶皱-冲断带,第三排独山子—安集海构造形成于第四纪以来.根据野外地表考察结果并利用二维反射地震剖面资料,定量分析了独山子背斜和安集海背斜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确定了他们的变形时间和变形量.独山子背斜和安集海背斜的最小缩短量分别为4 340 m和1 240 m,缩短率分别为15.74%和7.2%,由于构造隆升幅度的差异,造成了发育于北天山山前的一系列河流发生横向迁移,奎屯河和安集海河偏流向东发生河流改道.
引用
收藏
页码:215 / 21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玛纳斯河流域地貌与地下水的关系 [J].
史兴民 ;
杨景春 ;
李有利 ;
南峰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04, (03) :56-60
[2]   天山北麓塔西河河流阶地的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 [J].
袁庆东 ;
郭召杰 ;
张志诚 ;
吴朝东 ;
张锐 ;
方世虎 ;
王美娜 .
新疆地质, 2004, (01) :83-86
[3]   准噶尔盆地南缘吐谷鲁、安集海构造剖面平衡地质检验 [J].
李忠权 ;
陈更生 ;
张寿庭 ;
何杰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04) :348-351
[4]   乌鲁木齐山前坳陷逆断裂-褶皱带及其形成机制 [J].
邓起东 ;
冯先岳 ;
张培震 ;
杨晓平 ;
徐锡伟 ;
彭斯震 ;
李军 .
地学前缘, 1999, (04) :191-201
[5]   北天山地区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构造与潜在震源区估计 [J].
杨晓平 ;
邓起东 ;
张培震 ;
徐锡伟 ;
于贵华 ;
冯先岳 .
地震地质, 1998, (03) :2-8
[6]   新疆新构造运动的表现和特点 [J].
彭希龄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1998, (02) :63-75
[7]   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 [J].
张培震 ;
邓起东 ;
杨晓平 ;
彭斯震 ;
徐锡伟 ;
冯先岳 .
中国地震, 1996, (02) :23-36
[8]   天山北麓新构造的形成和演化 [J].
李志中 .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 (03)
[9]  
天山活动构造[M]. 地震出版社 , 邓起东等著, 2000
[10]  
平衡剖面计算机模拟及其应用[M]. 科学出版社 , 陈伟等著,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