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堵塞学说

被引:9
作者
程海洋 [1 ]
王豫 [2 ]
机构
[1] 成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2] 洛阳大学
关键词
运动性疲劳; 氧自由基; 磷酸化合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87 [运动医学];
学科分类号
100216 ;
摘要
目的:文章从堵塞学说出发,对近年来有关运动性疲劳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为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提供理论依据。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89-01/2006-06的相关文章,检索词"exercise-induced fatigue,blocking-up",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文。同时手工/计算机检索中国CMKI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01/2006-06的文章,检索词"运动性疲劳、氧自由基、乳酸",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择与堵塞学说有关的运动性疲劳方面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的文章。同时采用了一些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前沿著作。资料提炼:有15篇中文文献和15篇英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24篇文章讨论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4篇文章讨论了运动性疲劳的病理生理变化,2篇文章讨论了运动性疲劳的研究现状。资料综合:文章通过对传统堵塞学说的延伸,试着从乳酸的堆积、血液中氨浓度的升高、各种自由基的产生以及磷酸化合物和磷酸角度来分析疲劳产生的机制,以期为运动实践中疲劳的针对性消除提供理论参考。结论:运动性疲劳是一个受多因素制约的复杂现象。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堵塞学说的理论会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引用
收藏
页码:10679 / 1068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引发运动性疲劳的生化机制研究进展 [J].
高源 .
临床医药实践, 2006, (05) :323-326
[2]   运动性疲劳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徐明 ;
蔡国梁 ;
李若愚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4) :91-94+98
[3]   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反应致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研究 [J].
杨波 ;
张钧 .
中国临床康复, 2005, (04) :188-190
[4]   运动性疲劳的细胞机制及研究进展 [J].
侯春丽 ;
闫守扶 ;
孙红梅 .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1) :89-92
[5]   不同项目运动员在不同强度运动中血氨水平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乳酸水平相关性的研究 [J].
郑陆 ;
隋波 ;
潘力平 ;
高丽 ;
姚维国 ;
宋春宁 ;
陈楠 ;
刘强 ;
周瑞霞 ;
万利 ;
朱琳娜 ;
张晓东 .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0, (03) :15-22
[6]   肌肉疲劳的细胞机制 [J].
卢昌亚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7, (02) :43-46
[7]   短时极限强度运动时肌肉疲劳机制探讨 [J].
张伟 .
湖北体育科技, 1996, (03) :36-38
[8]   外周疲劳研究的现状 [J].
吴纪饶 ;
高强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1993, (02) :93-96
[9]   运动性内源自由基对大鼠肝线粒体的影响 [J].
曹兆丰 ;
程伯基 ;
林克椿 ;
郭平 ;
陈忠岗 .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1993, (01) :27-29
[10]  
实用运动生物化学.[M].张爱芳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