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金调减权及其行使与证明

被引:20
作者
谭启平
张海鹏
机构
[1]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关键词
违约金调减权; 形成诉权; 法官释明; 证明责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3.6 [合同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5 ;
摘要
《合同法》第114条第2款后段规定:"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这种权利应被定义为违约金调减权,在性质上是一种形成诉权。违约金调减权归属于当事人,并应以诉、反诉或反请求的方式行使,若当事人在一审中没有放弃,二审中仍然有权行使。对违约金调减权的行使进行释明具有合理性,且属于法官可以自由裁量的职权。法官释明时须保持中立、公开并尊重当事人的处分权。法官未释明不构成上诉理由,但过度释明则当事人可申请回避。调减程序中,"违约金过分偏高"的证明责任由违约方负担且不发生转移,但在举证困难的例外情形,法官可通过降低证明标准、询问当事人等方式缓和其证明负担。
引用
收藏
页码:37 / 51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违约金酌减规则论 [J].
王洪亮 .
法学家, 2015, (03) :138-151+179
[3]   债法总则的功能演变——从共同规范到体系整合 [J].
陆青 .
当代法学, 2014, 28 (04) :59-69
[4]   违约金司法酌减的规范构成 [J].
姚明斌 .
法学, 2014, (01) :130-141
[5]   违约金数额调整若干问题研究 [J].
周振华 .
山东审判, 2010, (06) :87-89
[6]   去除时效制度的反道德性——时效制度存在理由论 [J].
孙鹏 .
现代法学, 2010, 32 (05) :52-59
[7]   违约金适用若干实务问题 [J].
王军 ;
邓显新 .
实事求是, 2009, (05) :54-57
[8]  
违约金的理论争议与实践问题[J]. 韩世远.北京仲裁. 2009(01)
[9]   法官释明权之理论阐释与立法完善 [J].
肖建华 ;
陈琳 .
北方法学, 2007, (02) :74-83
[10]   平衡与融合——解读法官释明制度 [J].
杜丹 .
当代法学, 2006, (06) :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