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绿混杂岩就位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意义新解:基于残余洋盆型蛇绿混杂岩构造解析的启示

被引:18
作者
王国灿 [1 ,2 ]
张攀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全球大地构造研究中心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
蛇绿混杂岩; 就位机制; 残余洋盆; 造山带; 构造地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P587 [岩石分布、区域岩石志];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070901 ;
摘要
蛇绿岩代表了古洋壳的残余,通常被作为识别古汇聚板块边界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通过对西准噶尔造山带和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出露的蛇绿混杂岩的大比例尺填图和构造解析,揭示出并非所有的蛇绿混杂岩带都具有缝合带的大地构造意义.综合前人研究结果,将蛇绿混杂岩划分为缝合带型和非缝合带型2种类型.非缝合带型蛇绿混杂岩带的分布与残余洋盆在闭合过程中的构造过程密切相关.在残余洋盆被巨厚层的碎屑岩填充之后,作为残余盆地基底的大洋岩石圈物质在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可通过多种形式构造就位于上覆碎屑沉积地层之中,形成具有弥散性分布特点的残余洋盆型蛇绿混杂岩系统.而缝合带型蛇绿混杂岩的就位过程可划分为3种方式,分别是俯冲就位、仰冲就位和碰撞就位.这些不同类型的蛇绿混杂岩带在板块汇聚后的再造山过程中,早期的构造变形会被叠加改造甚至导致蛇绿混杂岩的重新就位,使其分布形式复杂化.因此,正确识别和厘定不同构造过程形成的蛇绿混杂岩带及其对应的大地构造背景,对研究洋陆转换过程和造山带的演化至关重要.
引用
收藏
页码:1688 / 1704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53 条
[1]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复合增生型构造混杂岩带组成特征及其形成演化过程 [J].
裴先治 ;
李瑞保 ;
李佐臣 ;
刘成军 ;
陈有炘 ;
裴磊 ;
刘战庆 ;
陈国超 ;
李小兵 ;
王盟 .
地球科学, 2018, 43 (12) :4498-4520
[2]   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达巴蛇绿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J].
程晨 ;
夏斌 ;
郑浩 ;
袁亚娟 ;
殷征欣 ;
陆野 ;
徐迟 ;
张霄 .
地球科学, 2018, 43 (04) :975-990
[3]  
A subduction channel model for exhumation of oceanic-type high-pressure to ultrahigh-pressure eclogite-facies metamorphic rocks in SW Tianshan,China[J]. LI JiLei,GAO Jun,WANG XinShui.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6(12)
[4]   新疆西准噶尔哈山地区佳木河组的重新厘定及地质意义 [J].
李永军 ;
徐倩 ;
刘佳 ;
王冉 ;
向坤鹏 .
地球科学, 2016, 41 (09) :1479-1488
[5]   新疆西准噶尔石炭系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J].
张雷 ;
王国灿 ;
高睿 ;
申添毅 ;
纵瑞文 ;
晏文博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 39 (04) :704-717
[6]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北亚带的基性岩成因和构造意义 [J].
刘飞 ;
杨经绥 ;
连东洋 ;
赵慧 ;
赵一珏 ;
张岚 .
地球学报, 2015, 36 (04) :441-454
[7]   西准噶尔阿克巴斯陶岩体三维形态及其地质意义 [J].
张攀 ;
王国灿 ;
肖龙 ;
张胜业 ;
周佩 ;
张云 ;
沈青强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 40 (06) :941-952
[8]   西准噶尔古生代地层区划及古地理演化 [J].
龚一鸣 ;
纵瑞文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 40 (03) :461-484
[9]   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后山地区不同方向劈理特征及其动力学背景 [J].
李理 ;
王国灿 ;
晏文博 ;
彭超 ;
张云 ;
赵红伟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 40 (03) :521-534
[10]   准噶尔西北缘石炭-二叠纪构造转换期变形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J].
晏文博 ;
王国灿 ;
李理 ;
张雷 ;
郁军建 ;
杨钢 ;
陈旭军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5, 40 (03) :504-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