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深度及秸秆还田对农田黑土土壤供水能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26
作者
邹文秀 [1 ]
陆欣春 [1 ]
韩晓增 [1 ]
王凤仙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
[2] 黑龙江省林甸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关键词
耕作深度; 作物产量; 土壤供水能力; 秸秆深混还田; 农田黑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 [耕作学与有机农业];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黑土是我国重要的农田土壤,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是影响黑土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此研究利用一个三年的田间试验,分析了耕作深度和秸秆还田深度对玉米和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包括浅耕0~15 cm(D15),中浅耕0~20 cm(D20),深耕0~35 cm(D35)和深耕0~50 cm(D50),副处理对照和秸秆还田(+S)。结果表明增加耕作深度能够增加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并在D35处理达到了最大值,分别为8 999 kg·hm-2和2 424 kg·hm-2,说明耕作深度是影响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每个耕作深度又裂区为是否秸秆还田,即增加了D15+S,D20+S,D35+S,D50+S处理,与非秸秆还田处理相比,当秸秆还田深度≤20 cm时,作物产量降低了10.62%16.81%,而当还田深度≥35 cm时,作物产量提高了2.25%7.29%,说明秸秆还田深度是影响秸秆还田效果的重要因素,D35+S处理作物的产量达到了最大值。与D15+S相比,D20+S,D35+S,D50+S,0~15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增加了7.81%12.63%,作物的出苗率增加了11.42%16.94%,土壤的供水量增加6.71%10.43%,其中D35+S的效果最佳,说明上述因素是能够调控秸秆还田效果;虽然D50+S也能够增加作物产量,但是增加了作业成本,同时不利于保水。因此,在典型黑土区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大气降水的利用效率,推荐的耕作深度是0~35 cm配以全层秸秆深混还田。
引用
收藏
页码:141 / 14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1]   旱作土壤耕层及其肥力培育途径 [J].
韩晓增 ;
邹文秀 ;
陆欣春 ;
段景海 .
土壤与作物, 2015, 4 (04) :145-150
[2]   施肥管理对农田黑土土壤水分盈亏的影响 [J].
邹文秀 ;
韩晓增 ;
陆欣春 ;
葛翠萍 .
土壤与作物, 2014, 3 (04) :132-139
[3]   黑土区短期免耕对大豆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 [J].
江恒 ;
韩晓增 ;
邹文秀 ;
杨春葆 .
大豆科学, 2012, 31 (03) :374-380
[4]   东北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趋势变化及其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J].
马建勇 ;
许吟隆 ;
潘婕 .
中国农业气象, 2012, 33 (02) :283-288
[5]   东北黑土区降水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邹文秀 ;
韩晓增 ;
江恒 ;
杨春葆 .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 (09) :196-202
[6]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性质与玉米生长的影响研究 [J].
梁金凤 ;
齐庆振 ;
贾小红 ;
宫少俊 ;
黄元仿 .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 (04) :945-950
[7]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黑土肥力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J].
韩晓增 ;
王凤仙 ;
王凤菊 ;
邹文秀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 (01) :66-71
[8]  
黑土肥沃耕层构建效应[J]. 韩晓增,邹文秀,王凤仙,王凤菊.应用生态学报. 2009(12)
[9]   长期施肥对大豆地土壤蒸发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邹文秀 ;
韩晓增 ;
王守宇 ;
李良皓 ;
王凤仙 ;
王凤菊 .
大豆科学, 2009, 28 (03) :487-490+494
[10]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孙利军 ;
张仁陟 ;
黄高宝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06) :207-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