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分段性与汶川地震的关系

被引:8
作者
王毛毛
贾东
李一泉
闫兵
罗良
李海滨
武龙
沈礼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 汶川地震; 南北分段性; 构造演化; 同震地表破裂; 三维几何学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之间,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晚三叠世和新生代两期重要的地壳缩短变形,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推覆构造带。龙门山的形成和演化与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地震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南北两段的差异性被众多学者所关注。文章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从3个角度来阐述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差异性:1)地质调查和地震反射剖面解释表明,晚三叠世龙门山北段变形强烈而南段变形不明显,南北分段格局就此形成;2)汶川地震同震地表破裂的差异,北段以右旋斜向逆冲为主,南段则主要以逆冲为主,兼有少量的走滑分量;3)同震断裂的三维构造建模揭示出,同震断层的三维几何形态同样存在南北差异,北段同震断层只有一条且不能向下延伸至深部的主滑脱层,而南段同震断层有两条分支,二者在大约10km的深度合并成一条,并向下延伸至约17km深度与主滑脱层相连。因此,认为汶川地震同震破裂的南北分段性是由于晚三叠世龙门山先存的南北构造差异性所引发的。
引用
收藏
页码:711 / 72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 [1] 汶川地震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虹口乡段精细填图、位移特征和地震构造分析
    刘静
    孙杰
    张智慧
    文力
    邢秀臣
    胡古月
    许强
    [J].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1) : 1 - 29
  • [2] 2008年汶川地震同震滑移特征、最大滑移量及构造意义
    李海兵
    司家亮
    付小方
    邱祝礼
    李宁
    JVander Woerd
    裴军令
    王宗秀
    侯立玮
    吴富峣
    [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 387 - 402
  • [3]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北川以北段地表破裂变形的主要样式
    李传友
    魏占玉
    [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 416 - 425
  • [4] 川西杂谷脑“冰碛物”中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成因
    王萍
    邱维理
    张斌
    [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 484 - 493
  • [5] 龙门山前山断裂大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地质地貌证据
    陈立春
    冉勇康
    陈杰
    王虎
    史翔
    刘进峰
    董少鹏
    [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 472 - 483
  • [6] 龙门山小鱼洞断裂在汶川地震中的地表破裂及地质意义
    李勇
    黄润秋
    ALDensmore
    周荣军
    闫亮
    张毅
    NRichardson
    董顺利
    乔宝成
    MAEllis
    何玉林
    陈浩
    马博琳
    [J].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03) : 502 - 512
  • [8] 汶川8.0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与岩性关系
    王萍
    付碧宏
    张斌
    孔屏
    王刚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 131 - 139
  • [9] 汶川8级大地震同震破裂的特殊性及构造意义——多条平行断裂同时活动的反序型逆冲地震事件
    刘静
    张智慧
    文力
    孙杰
    邢秀臣
    胡古月
    许强
    Paul TAPPONNIER
    曾令森
    丁林
    刘延乐
    [J].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 1707 - 1722
  • [10] Relocation of the M8.0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its aftershock sequence[J]. HUANG Yuan, WU JianPing, ZHANG TianZhong & ZHANG DongNing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81,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