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被引:26
作者
奚晓岚 [1 ]
张曼如 [2 ]
程灶火 [2 ]
沈力烨 [1 ]
李萍 [2 ]
金凤仙 [2 ]
机构
[1] 江南大学
[2]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成瘾; 风险因素; 人格特征; 教养方式;
D O I
10.16128/j.cnki.1005-3611.2014.05.054
中图分类号
R749.6 [中毒性精神障碍];
学科分类号
100205 ;
摘要
目的:调查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寻找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方法:采用Young网络成瘾诊断问卷(YDQ)、简式大五人格问卷(NEO-FFI)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FUSQ)对4,866名(男性2122人,女性2744人)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621名(12.8%)大学生符合Young网络成瘾诊断标准(YDQ≥5)。结果:1网络成瘾患病率男性(15.9%)高于女性(10.3%)、少数民族(17.0%)高于汉族(12.5%)、管理金融专业(23.8%)高于生物理工(11.4%)和人文教育(7.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B值=0.615)、管理金融专业(B值=1.237)和大学新生(B值=0.114)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2冲动型(15.4%)、高神经质(16.1%)和低友善者(15.9%)网络成瘾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冲动型(B值=0.188)、高神经质(B值=0.237)和低友善(B值=0.210)等人格特征可能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3感受到积极教养方式者网络成瘾患病率(9.5%-11.1%)显著低于消极教养方式者(15.2%-17.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放纵(B值=0.504)、母亲控制(B值=0.296)和父亲袒护(B值=0.226)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结论:心理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成瘾有重要影响,男性、大学新生、管理金融专业、冲动型、高神经质、低友善、父亲放纵、母亲控制和父亲袒护可能是网络成瘾的风险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799 / 803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 [J].
程灶火 ;
奚晓岚 ;
陈媛媛 ;
赵利云 ;
易媛 .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 (06) :711-714+724
[2]  
网络成瘾大学生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特点[J]. 杜万萍,刘军,高雪屏,李凌江,李卫晖,李欣,张燕,周顺科.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1(08)
[3]   网络成瘾住院患者冲动、攻击性人格特点及治疗转归 [J].
乔建 ;
苏中华 ;
杨永信 ;
吴绍兰 ;
王会 ;
赵秀芝 ;
李妮娜 .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1, (01) :16-18
[4]   网络成瘾患者的心身症状、人格特征及父母养育方式(英文) [J].
陶然 ;
黄秀琴 ;
王吉囡 ;
张惠敏 ;
张英 .
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2009, 18 (04) :294-301
[5]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J].
李晶 ;
钟建军 ;
张丽锦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02) :72-75
[6]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研究 [J].
贺满云 ;
杨小丽 .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01) :76-77
[7]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 [J].
李涛 ;
张兰君 .
心理科学, 2004, (03) :662-663
[8]   An event-related potential investigation of deficient inhibitory control in individuals with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J].
Zhou, Zhen-He ;
Yuan, Guo-Zhen ;
Yao, Jian-Jun ;
Li, Cui ;
Cheng, Zao-Huo .
ACTA NEUROPSYCHIATRICA, 2010, 22 (05) :228-236
[9]  
The risk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A survey of university freshmen[J] . Hsing Fang Tsai,Shu Hui Cheng,Tzung Lieh Yeh,Chi-Chen Shih,Kao Ching Chen,Yi Ching Yang,Yen Kuang Yang.Psychiatry Research . 2008 (3)
[10]  
Issues for DSM-V: Internet Addiction[J] . Block,Jerald 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 200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