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柴达木盆地北缘鄂博梁构造带超压形成机制与高压气、水层成因
被引:24
作者:
范昌育
[1
]
王震亮
[1
]
王爱国
[1
]
张骁
[1
]
张永庶
[2
]
孔红喜
[2
]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2] 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来源:
关键词:
超压;
超压传递;
水溶气藏;
背斜;
鄂博梁构造带;
柴达木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属于多期构造叠加的新生型前陆盆地,复杂的构造背景造就了盆地内成因复杂的超压。目前对该区超压的成因认识尚不确定,导致在钻井过程中事故频发,背斜顶部多钻遇超压水层、差气层、气-水同层。在泥岩压实研究的基础上,利用修正后的声速与有效应力图解法,识别了研究区存在的超压类型,评价了各种成因类型的超压在超压形成中的贡献,分析了研究区背斜顶部超压水层的成因。研究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浅部地层(2 100~2 200 m以上)主要发育不均衡压实超压,而较深部地层(2 100~2 200 m以下)超压存在多元成因,主要有不均衡压实、传递及其他成因超压(如构造挤压),其中传递增压作用最为明显,对超压的复合成因段总超压的贡献最大为57%。超压传递的途径主要有:垂向沟通深部超压地层的断裂、侧向传递背斜翼部埋深较大地层内超压的输导层。古近纪以来地层较快的沉积速率和岩性组合造就了普遍发育的不均衡压实超压,对超压的复合成因段总超压的贡献最大为43%;其他增压机制在该地区对超压的贡献较小,大部分为4%6%。研究区湖相地层背斜顶部未发现可观的高丰度气层,主要受输导条件、超压体的封隔及超压的增溶作用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699 / 706+714
+714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