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2010年内蒙古东部地区生长季变化分析

被引:11
作者
张戈丽 [1 ,2 ]
陶健 [2 ]
董金玮 [3 ]
徐兴良 [2 ]
机构
[1] 农业部资源遥感与数字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3] Department of Botany and Microbiology,Center for Spatial Analysis,University of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长季; 初日; 终日; 活动积温; 内蒙古东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7 [气候变化、历史气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内蒙古东部地区气候变化较全国平均水平更为剧烈,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呈明显的暖干化趋势。作为典型的农林牧交错区,该地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选取0℃和10℃(牧草和喜温作物生长重要的临界温度)作为生长季指标,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自1960s以来稳定通过0℃和10℃生长季(简称0℃和10℃生长季)的初日、终日、生长季长度的时空变化,以及稳定通过0℃和10℃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①因气候变暖,研究区大兴安岭以东大部分地区逐年代初、终日等日线均向西北地区推移,以西地区向东北方向推移;其中初日等日线变化趋势较终日推移更为显著,且以1990s和2000s时期变化最为明显;0℃和10℃生长季初日提前速度分别为1.65d/10a和1.85d/10a,终日推迟速度分别为0.71d/10a和1.26d/10a;②由于生长季初日极显著提前,终日延迟,0℃和10℃生长季长度明显延长,延长速度分别为2.37d/10a和3.11d/10a;③≥0℃和10℃的活动积温明显上升,尤其是2000年以来积温增加异常明显,以研究区东南部和西南部地区热量增加最为显著,积温带明显向北移动。生长季初、终日、长度的变化以及生长季期间热量条件的变化将会对该地区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带来重要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2323 / 233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近30年来呼伦贝尔地区草地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张戈丽 ;
徐兴良 ;
周才平 ;
张宏斌 ;
欧阳华 .
地理学报, 2011, 66 (01) :47-58
[2]   1980—2005年中国东北木本植物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 [J].
李荣平 ;
周广胜 .
生态学杂志, 2010, 29 (12) :2317-2326
[3]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J].
赵秀兰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 (09) :144-149
[4]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 [J].
陈新光 ;
王华 ;
邹永春 ;
林青山 ;
蔡立 .
生态学报, 2010, 30 (17) :4748-4755
[5]   气候变暖对青海高原地区植物物候期的影响 [J].
李红梅 ;
马玉寿 ;
王彦龙 .
应用气象学报, 2010, 21 (04) :500-505
[6]   近40年青藏高原主要生物温度指标的变化趋势 [J].
赵东升 ;
吴绍洪 .
地理研究, 2010, 29 (03) :431-439
[7]  
逐日气象要素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J]. 姜晓剑,刘小军,黄芬,姜海燕,曹卫星,朱艳.应用生态学报. 2010(03)
[8]   植物物候与气候研究进展 [J].
王连喜 ;
陈怀亮 ;
李琪 ;
余卫东 .
生态学报, 2010, 30 (02) :447-454
[9]   中国区域1960~2000年活动积温年代变化和地表植被的适应性调整 [J].
徐兴奎 ;
王小桃 ;
金晓青 .
生态学报, 2009, 29 (11) :6042-6050
[10]   近50年内蒙古东部水热变化及对农业的影响 [J].
李喜仓 ;
郭瑞清 ;
杨丽桃 ;
侯琼 .
地理科学, 2009, 29 (05) :75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