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光合特性的调控机制

被引:30
作者
刘丽平 [1 ,2 ]
欧阳竹 [1 ]
武兰芳 [1 ]
孙振中 [1 ,2 ]
李发东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小麦; 灌溉模式; 基本苗密度; 群体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明确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光合特性的调控机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了不灌水(W0)、灌1水(W1j,拔节期灌水;W1b,孕穗期灌水)、灌2水(W2,拔节期和孕穗期灌水)、灌3水(W3,拔节期、孕穗期和灌浆期灌水)5种灌溉模式和基本苗180株.m?2(D1)、300株.m?2(D2)和450株.m?2(D3)3种密度的二因素试验,研究了灌溉模式对不同群体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明显改善了群体光合速率。在一定灌溉总量范围内,灌溉次数与群体光合速率呈抛物线型关系。较多的灌溉次数下群体光合速率的提高归因于LAI增大和群体光截获的增加。群体光合速率与冠层透光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灌浆期群体光合速率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主效应及偏相关分析表明:W0、W1j、W1b、W3群体光合速率主要受群体透光率和叶面积的影响,W2群体光合速率的提高主要受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综合产量和群体光合速率等因素,春季灌2水(拔节水和孕穗水)的小麦群体上层截获光较多,中下层通风透光良好,群体光合同化能力最强,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最高;在此基础上采取密度为300株.m?2基本苗能够提高生育后期的群体光合速率,延长其高值持续时间,增加小麦籽粒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89 / 196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普通小麦光合碳同化与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关系 [J].
王秀莉 ;
胡兆荣 ;
彭惠茹 ;
杜金昆 ;
孙其信 ;
王敏 ;
倪中福 .
作物学报, 2010, 36 (06) :1003-1010
[2]   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J].
王育红 ;
姚宇卿 ;
吕军杰 ;
李俊红 ;
丁志强 ;
李双辉 ;
张洁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03) :59-62
[3]   水肥空间组合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生物量的影响 [J].
沈玉芳 ;
李世清 ;
邵明安 .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08) :1822-1829
[4]   栽培模式、施氮和品种对冬小麦冠层结构和产量的影响 [J].
任书杰 ;
李世清 ;
王全九 ;
李生秀 .
生态学杂志, 2006, (12) :1449-1454
[5]   水分调亏对冬小麦生理生态的影响 [J].
裴冬 ;
孙振山 ;
陈四龙 ;
张喜英 ;
陈素英 ;
王振华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8) :68-72
[6]   灌溉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 [J].
房全孝 ;
陈雨海 ;
李全起 ;
于舜章 ;
罗毅 ;
于强 ;
欧阳竹 .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04) :34-39
[7]   小麦生长后期群体光截获量及其分布与产量的关系 [J].
陈雨海 ;
余松烈 ;
于振文 .
作物学报, 2003, (05) :730-734
[8]   氮素营养对小麦群体光合碳同化作用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J].
肖凯 ;
张荣铣 ;
钱维朴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 (03) :235-243
[9]   大穗型高产小麦群体的光照特征和生理特性研究 [J].
赵会杰 ;
郭天财 ;
刘华山 ;
朱云集 ;
夏国军 ;
王永华 ;
罗毅 ;
不详 .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1999, (02) :101-105+155
[10]   高产水稻品种的物质生长特性 [J].
杨从党 ;
周能 ;
袁平荣 ;
贺庆瑞 ;
应继锋 ;
杨洪 ;
杨高群 .
西南农业学报, 1998, (S3) :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