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行距配置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及群体光能利用的影响

被引:34
作者
敖和军 [1 ]
方远祥 [2 ]
熊昌明 [3 ]
程兆伟 [1 ]
刘武 [1 ]
邹应斌 [1 ]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2] 桂东县农科所
[3] 永州市农科所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栽培; 株行距; 光能利用;
D O I
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08.04.013
中图分类号
S511.01 [];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为了探明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超级杂交稻产量和光能截获的影响,2006和2007年,选用3个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湖南省长沙、桂东和永州3个试验点进行大田试验,主要研究了等行距、宽行窄株、宽窄行3种插植方式下的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积累特性、群体生长特征、光能利用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3个超级稻采用宽窄行插植方式的平均产量为9 387 kg/hm2,分别比宽行窄株和等行距处理高2.4%和4.3%。采用宽窄行和宽行窄株插植,在不降低群体有效光合辐射截获量的同时,可提高中下部叶片的光截获量,从而提高群体的光合利用率,增加籽粒充实度,实现较高的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263 / 26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超级杂交稻干物质生产特点与产量稳定性研究 [J].
敖和军 ;
王淑红 ;
邹应斌 ;
彭少兵 ;
唐启源 ;
方远祥 ;
肖安民 ;
陈玉梅 ;
熊昌明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7) :1927-1936
[2]   行株距配置对水稻茎秆形态生理与群体生态的影响 [J].
闫川 ;
丁艳锋 ;
王强盛 ;
李刚华 ;
黄丕生 ;
王绍华 .
中国水稻科学, 2007, (05) :530-536
[3]   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北方杂交稻和常规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J].
王建林 ;
徐正进 ;
衣先众 .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06) :631-637
[4]   氮肥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J].
郑克武 ;
邹江石 ;
吕川根 .
作物学报, 2006, (06) :885-893
[5]   水稻三超宽行栽培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J].
张俊宝 ;
曹海峰 ;
孙涛 ;
商文楠 ;
金学泳 .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 (02) :15-18
[6]   超级稻的特征特性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附视频 [J].
白朴 ;
项雄 ;
王元辉 ;
陶开战 .
种子, 2006, (04) :98-101
[7]   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J].
周斌 ;
丁金海 ;
刘立中 .
安徽农学通报, 2006, (06) :119-121+92
[8]   穗型和行距对水稻冠层受光态势的影响 [J].
王建林 ;
徐正进 .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05) :422-426
[9]   水稻“扩行、减苗”与群体质量关系的再论证 [J].
陈正龙 ;
周铭成 ;
赵伯康 ;
茅玉兰 ;
傅国平 .
江苏农业科学, 2005, (05) :32-34
[10]   贵州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栽插模式研究 [J].
周维佳 ;
刘远坤 ;
罗德强 ;
陈文强 ;
余常水 ;
程爱民 ;
张明祥 .
耕作与栽培, 2003, (03) :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