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霾天气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51
作者
过宇飞
刘端阳
周彬
夏健
吴莹
胡映红
机构
[1] 江苏省无锡市气象局
关键词
霾; 能见度; 后向轨迹; 污染; 汽车尾气; 秸秆燃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7.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太湖北岸无锡气象局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1980—2011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及1991—2011年无锡市统计年鉴资料,对无锡市霾天气演变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无锡市的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近5年来更加明显;霾日数冬季>春季>秋季>夏季;连续10 d及以上霾过程都经历了地面均压场、入海高压后部及地面倒槽3个连续天气过程。出现重度霾的地面天气形势为地面均压场型、冷锋前型、地面低压倒槽型3种类型。连续10 d以上的霾及重度霾,中低空气团的后向轨迹都出现了下沉运动,且气团经过地区为污染物浓度较高区域。工业污染物中的粉尘排放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霾日数增加的最大因素,2004年以后由于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以及汽车拥有量的逐年增加,霾日数仍然呈上升趋势。
引用
收藏
页码:1314 / 132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21]   北京雾、霾天细粒子质量浓度垂直梯度变化的观测 [J].
樊文雁 ;
胡波 ;
王跃思 ;
王式功 ;
孙扬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6) :631-638
[22]   1953—2008年厦门地区的灰霾天气特征 [J].
范新强 ;
孙照渤 .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05) :604-609
[23]   江苏沿江一次重霾天气成因分析 [J].
俞剑蔚 ;
孙燕 ;
张备 ;
董喜春 ;
陈雨 .
气象科学, 2009, 29 (05) :664-669
[24]   北京市冬季霾天气可吸入颗粒物的矿物学研究 [J].
郑南 ;
吉昂 ;
王河锦 ;
徐廷婧 ;
李婷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05) :825-832
[25]   霾天气的危害 [J].
冀鲁 .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09, 29 (08) :63-63
[26]   中国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J].
胡亚旦 ;
周自江 .
气象, 2009, 35 (07) :73-78
[27]   无锡市区环境空气中PM来源解析 [J].
韩博 ;
冯银厂 ;
毕晓辉 ;
薛永华 ;
吴建会 ;
朱坦 ;
丁建清 ;
杜元新 .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01) :35-39
[28]   合肥市PM10输送轨迹分类研究 [J].
石春娥 ;
姚叶青 ;
张平 ;
邱明燕 .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1383-1391
[29]   大城市区域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信号发布 [J].
吴兑 .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09) :1-7
[30]   2006年冬半年我国霾天气特征分析 [J].
周宁芳 ;
李峰 ;
饶晓琴 ;
杨克明 .
气象, 2008, (06) :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