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南区油气分布规律及其成藏机制

被引:26
作者
渠芳 [1 ]
陈清华 [1 ]
连承波 [1 ]
张军涛 [2 ]
蔡福龙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2]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油源断层; 地震泵; 主伸展层; 油气二次运移; 黄骅坳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特征出发,通过研究其成藏条件及主干断层各时期的发育特点,系统分析了油源断层对油气聚集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长期发育的油源断裂及主伸展层中的次级断层活跃期的"地震泵"作用是黄骅坳陷南区油气聚集的主要成藏动力。"地震泵"源控制油气的平面分布位置,而"地震泵"源及主伸展层产生的"次级地震泵"源则联合控制油气运聚层位。地震泵作用区附近的储集层及圈闭是最有效的油气聚集部位,孔二段油藏主要分布于孔西断层西南部尾端、孔西及风化店断层中部断距骤减处、孔东断层两端断距及走向发生突变处等,孔一段上段为主伸展层,聚集了大量的油气。图5表1参25
引用
收藏
页码:294 / 30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断层与油气成藏关系 [J].
于水明 ;
梅廉夫 ;
施和生 ;
秦成岗 ;
汤济广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5) :562-565+579
[2]   断层封堵能力定量评价 [J].
孙龙涛 ;
陈长民 ;
詹文欢 ;
何敏 ;
申俊 ;
柳保军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4) :456-460
[3]   高邮凹陷陈堡及陈堡东地区断层封闭性研究 [J].
邱贻博 ;
查明 ;
曲江秀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2) :197-201
[4]   苏丹福拉凹陷转换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J].
汪望泉 ;
窦立荣 ;
张志伟 ;
李志 ;
李谦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01) :124-127
[5]   鄂尔多斯盆地榆林-神木地区上古生界裂缝和断层分布及其对天然气富集区的影响 [J].
张君峰 ;
兰朝利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2) :172-177
[6]   断裂—砂体形成油气运移的“中转站”模式 [J].
邓运华 .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06) :14-17+90
[7]   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断裂活动及其对含油气系统和油气分布的影响 [J].
陆先亮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5, (03) :31-35+84
[8]   断层幕式活动期和间歇期流体运移与油气成藏特征 [J].
于翠玲 ;
曾溅辉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2) :129-133
[9]   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断裂构造及油气运移 [J].
马丽娟 ;
郑和荣 ;
解习农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246-251
[10]   利用异常地层压力参数判断断层封闭性 [J].
白新华 ;
罗群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4, (06) :13-1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