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福拉凹陷转换带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27
作者
汪望泉 [1 ]
窦立荣 [2 ]
张志伟 [2 ]
李志 [2 ]
李谦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 
关键词
中非剪切带; 福拉凹陷; 转换带; 油气聚集控制因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Muglad盆地位于中非苏丹共和国南部,是在中非剪切带剪切应力场背景下形成的被动裂谷盆地。福拉(Fula)凹陷位于Muglad盆地东北部,面积约5000km2。福拉凹陷转换带位于中部构造带,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该转换带开始形成于早白垩世第一裂谷期,在晚白垩世第二裂谷期,断裂再次活动,转换带基本定型;在古近纪,第三裂谷期对整个转换带构造格局没有大的影响,仅发育了一些调节小断层,使转换带构造复杂化。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影响贯穿油气成藏的整个过程。转换带可以形成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或圈闭;转换带将沉积区分成彼此分隔的洼陷,控制富含有机质沉积物或储集砂体的分布;转换带密集发育的断裂系统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通道。图5参16
引用
收藏
页码:124 / 12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苏丹裂谷盆地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兼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对比分析 [J].
窦立荣 ;
潘校华 ;
田作基 ;
肖坤叶 ;
张志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3) :255-261
[2]   苏丹M盆地储集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藏注入史 [J].
罗小平 ;
沈忠民 ;
黄飞 ;
林壬子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6, (01) :119-126
[3]   苏丹M盆地P油田退积型辫状三角洲沉积体系储集层综合预测 [J].
赵国良 ;
穆龙新 ;
计智锋 ;
李志明 ;
吴昌吉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125-128
[4]   苏丹Melut盆地北部油田储集层孔隙结构特征分析 [J].
马明福 ;
李薇 ;
刘亚村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6) :121-124
[5]   苏丹Fula油田油藏地质特征 [J].
聂昌谋 ;
陈发景 ;
白洋 ;
汪望泉 ;
马鹏善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6) :671-676
[6]   传递带及其在砂体发育中的作用 [J].
陈发景 ;
贾庆素 ;
张洪年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4, (02) :144-148
[7]   苏丹穆格莱特盆地的地质模式和成藏模式 [J].
童晓光 ;
窦立荣 ;
田作基 ;
潘校华 ;
朱向东 .
石油学报, 2004, (01) :19-24
[8]   位于巨型走滑断裂端部盆地演化的地质模型——以苏丹穆格莱德盆地为例 [J].
魏永佩 ;
刘池阳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3, (02) :129-136+142
[9]   FL走滑型断陷油气富集特征 [J].
冯建辉 ;
张亚敏 ;
王婧韫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1, (06) :101-103+10
[10]   调节带和转换带及其在伸展区的分段作用 [J].
赵红格 ;
刘池阳 ;
杨明慧 ;
王定一 .
世界地质, 2000, (02) :1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