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方式及母质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邓万刚
吴蔚东
陈明智
夏福君
机构
[1] 海南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壤母质; 土壤有机碳; 物理组分;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8.03.048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运用物理分组方法分别对海南屯昌县花岗岩砖红壤地区天然次生林(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Lam.)Muell.Arg.)、岭南山竹子(GarciniaoblongifoliaChamp.))土壤(TSF)和人工橡胶RRIM600(Heveabrasiliensis.Muell.Arg.)林土壤(TR)以及白沙县紫色砂页岩砖红壤地区天然次生林(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Lam.)Muell.Arg.)、岭南山竹子(Garciniaob-longifoliaChamp.))土壤(BSF)和人工橡胶RRIM600(Heveabrasiliensis.Muell.Arg.)林土壤(BR)0~100cm土层土壤及其物理组分中的有机碳进行了研究,分析利用方式从天然次生林变为人工橡胶林后不同母质砖红壤及其物理组分有机碳含量变化。结果表明:TSF和TR土壤有机碳分别比BSF和BR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无论是花岗岩砖红壤还是砂页岩砖红壤,土地利用变化使土壤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极显著降低,TSF变为TR后还造成大团聚体以及粘粒和粉粒(Silt&clay)有机碳显著减少,可以看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花岗岩砖红壤退化程度比砂页岩砖红壤大。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对第一、二层土壤及其物理组分产生影响,且对第一层影响比第二层大。对比研究发现,砂页岩砖红壤CoarsePOM和iPOM组分中有机碳稳定性比花岗岩砖红壤相应物理组分强。
引用
收藏
页码:1130 / 113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各库大小及分解动态 [J].
陈锦盈 ;
孙波 ;
李忠佩 ;
李海鹰 ;
潘剑君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1) :91-95+179
[2]   改种玉米连续3年后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和C自然丰度变化 [J].
李志鹏 ;
潘根兴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7, (02) :244-251
[3]   固碳土壤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 [J].
潘根兴 ;
周萍 ;
李恋卿 ;
张旭辉 .
土壤学报, 2007, (02) :327-337
[4]   土壤活性有机质(碳)的内涵和现代分析方法概述 [J].
王晶 ;
解宏图 ;
朱平 ;
李晓云 .
生态学杂志, 2003, (06) :109-112
[5]   拉萨河下游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储量格局 [J].
石培礼 ;
于贵瑞 .
资源科学, 2003, (05) :96-102
[6]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物理组分中有机碳分配的影响 [J].
吴建国 ;
张小全 ;
王彦辉 ;
徐德应 .
林业科学, 2002, (04) :19-29
[7]   人类经营活动对森林土壤碳的影响 [J].
徐德应 .
世界林业研究, 1994, (05) :26-32
[8]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mpa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under moist and dry climatic conditions of temperate and tropical regions [J].
Ogle, SM ;
Breidt, FJ ;
Paustian, K .
BIOGEOCHEMISTRY, 2005, 72 (01) :87-121
[9]  
Soil macroaggregate turnover and microaggregate formation: a mechanism for C sequestration under no-tillage agriculture[J] . J Six,E.T Elliott,K Paustian.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2000 (14)
[10]   The global equivalence ratio concept in laboratory scale combustion experiments [J].
Richter, H ;
Lorenz, W ;
Bahadir, M .
CHEMOSPHERE, 1999, 39 (04) :555-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