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地质学的创新之路

被引:22
作者
李德生
机构
[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陆相生油; 复式油气带; 特低渗透储层; 古潜山; 煤成烃; 海相古生界; 逆掩推覆带; 石油地质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石油人的艰苦探索与努力,中国已建设成为一个石油生产大国。中国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提出石油地质的新问题。通过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不断丰富了中国的石油地质新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涉及:1)陆相油气的形成与富聚规律;2)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成矿规律;3)低-特低渗透储层的勘探开发;4)古潜山油气藏;5)煤成烃的研究与实践;6)海相古生界油气勘探的突破;和7)前陆盆地逆掩推覆带油气勘探的新进展。在当前能源供需矛盾的形势下,中国石油地球科学工作者将作出新努力,在陆地和海洋勘探开发更多的新油气田,特别是大油气田,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持续发展和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作出新的贡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从四川盆地解读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J].
冉隆辉 ;
谢姚祥 ;
王兰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289-294
[2]   川东北地区普光气田长兴—飞仙关气藏成藏模式与成藏过程 [J].
马永生 ;
傅强 ;
郭彤楼 ;
杨凤丽 ;
周祖翼 .
石油实验地质, 2005, (05) :35-41
[3]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过程 [J].
赵孟军 ;
宋岩 ;
秦胜飞 ;
柳少波 ;
洪峰 ;
傅国友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4) :402-410
[4]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天然气富集规律 [J].
贾承造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5, (04) :9-15
[5]   中国盆地形成的三大活动构造历史阶段 [J].
徐旭辉 ;
高长林 ;
黄泽光 ;
范小林 ;
刘光祥 ;
周小进 ;
翟常博 ;
单翔麟 ;
吉让寿 ;
秦德余 ;
张渝昌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2) :155-162
[6]   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学 [J].
李德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1-7
[7]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分布规律、勘探方法与远景预测 [J].
王一刚 ;
刘划一 ;
文应初 ;
杨雨 ;
张静 .
天然气工业, 2002, (S1) :14-19+12
[8]   应用新思路、新技术找油,老油田焕发青春——酒西盆地油气勘探实践 [J].
陈建军 ;
范铭涛 ;
陶国立 ;
韩永科 ;
王崇孝 .
中国石油勘探, 2001, (03) :15-20
[9]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 [J].
李德生 .
石油学报, 1986, (01)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