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榆林地区中生代沉降史分析

被引:13
作者
王志维
陈刚
李睿
白国娟
江涛
丁超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伊陕斜坡东北部; 中生代; 剥蚀厚度; 回剥分析; 沉降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伊陕斜坡东北部中生代被剥蚀地层的估算来模拟该区三叠纪以来的沉降史,采用PRA公司的Basin-Mod 1-D软件,应用回剥技术模拟榆林地区的沉降史,并绘制沉降史曲线。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纪以来研究区的沉降主要经历了4期沉降和4期抬升,早白垩世沉降幅度最大,沉降速率达到57.00 m/Ma;晚白垩世发生了三叠纪以来最强烈的一期全盆抬升剥蚀事件,研究区最大剥蚀厚度超过1 100 m。从早侏罗世开始,受燕山运动逐渐增降的影响,盆地沉积中心自东向西迁移退缩,最终于燕山中期到达吕梁山以西,并在其东部发生构造掀斜抬升,形成现在鄂尔多斯盆地的构造格局。
引用
收藏
页码:1 / 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桂北-桂东加里东期盆地构造沉降史分析 [J].
陈懋弘 ;
梁金城 ;
张桂林 ;
李文杰 ;
潘罗忠 ;
李容森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6, (01) :9-17
[2]  
秦岭造山带与大陆动力学[M]. 科学出版社 , 张国伟等著, 2001
[3]  
含油气盆地分析[M]. 石油大学出版社 , 陆克政主编, 2001
[4]  
Density, porosity and compac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 Athy L 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 Bulletin . 1930
[5]  
油气盆地数值模拟方法[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石广仁著, 2004
[6]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岩性剖面研究 [J].
李功强 ;
张国成 ;
李保华 .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8, (01) :40-43
[7]   沉积盆地地层剥蚀厚度恢复方法及进展 [J].
曹强 ;
叶加仁 ;
王巍 .
中国石油勘探, 2007, (06) :41-46+76
[8]   鄂尔多斯盆地中新生代峰值年龄事件及其沉积-构造响应 [J].
陈刚 ;
王志维 ;
白国绢 ;
孙建博 ;
章辉若 ;
李向东 .
中国地质, 2007, (03) :375-383
[9]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 [J].
刘池洋 ;
赵红格 ;
桂小军 ;
岳乐平 ;
赵俊峰 ;
王建强 .
地质学报, 2006, (05) :61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