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西北部春小麦集雨微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被引:4
作者
蔺海明
张志山
谢忠奎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集雨微灌; 春小麦;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集雨微灌对春小麦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于 2 0 0 1年在黄土高原西北部的甘肃省皋兰县进行了灌水方式 (管灌、滴灌和微喷灌 3个水平 )和灌水量 (0 mm、2 2 .5mm、45.0 mm和 67.5mm 4个水平 ) 2因素试验 ,分别在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前期灌水 ,试验共设 36个小区 ,小区面积 3× 5m2 。试验结果表明 :小麦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动态受降水量、灌水量和小麦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总体呈下降趋势。微喷灌处理能显著地增加上层 (0~ 40 cm)土壤含水量 ,以微喷灌 67.5mm处理最为明显。对产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尽管灌水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 ,但从产量表现来看 ,其大小顺序依次是微喷灌、滴灌、管灌和对照 ;灌水量和互作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灌水有增加公顷穗数 ,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的趋势 ;随灌水量的增加 ,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减小 ,而公顷穗数对产量的贡献增加 ,穗粒数对产量的贡献表现在这一过程之中。作物田间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补灌量的增加而增加 ;以微喷灌 67.5mm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供水效率以微喷灌 45.0 mm和 67.5mm处理为高。
引用
收藏
页码:620 / 62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Agricultural system engineering. Cheng S B. . 1990
[2]   旱地春小麦集雨补灌增产机制初探 [J].
尹光华 ;
蔺海明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02) :55-60+75
[3]   甘肃黄土高原农业水分条件研究 [J].
董安祥 ;
陈昌毓 ;
郝惠玲 .
干旱区地理, 1999, (04) :8-15
[4]   半干旱黄土高原集水高效旱地农业的发展 [J].
李凤民 ;
王静 ;
赵松岭 .
生态学报, 1999, 19 (02) :117-122
[5]   陇中半干旱区小麦和玉米补灌效应研究 [J].
蔺海明 ;
牛俊义 ;
秦舒浩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1, (04) :80-86
[6]   旱原地膜冬小麦集雨节水灌溉研究 [J].
王勇 ;
崔明九 ;
樊廷录 ;
宋尚有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97, (03) :60-66
[7]   集雨节灌——半干旱区农业水利化建设的战略途径 [J].
李锋瑞 .
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7, (03) :39-43
[8]   陇东黄土旱塬作物组合系统农田耗水规律研究 [J].
李锋瑞,赵松岭,李凤民 ;
高崇岳 .
生态学报, 1995, (04) :420-426
[9]  
The areal distribution of soil moistrure under sprinkler irrigation. Li J S, Kawano H.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 1996
[10]  
Modeling crop yield as affected by uniformity of sprinkler irrigation system. Li J S.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 .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