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5 条
四川盆地桐湾期古地貌特征及成藏意义
被引:192
作者:
汪泽成
[1
]
姜华
[1
]
王铜山
[1
]
鲁卫华
[1
]
谷志东
[1
]
徐安娜
[1
]
杨雨
[2
]
徐兆辉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来源:
关键词:
桐湾运动;
侵蚀谷;
古隆起;
灯影组;
筇竹寺组;
成藏组合;
四川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对桐湾运动性质、期次的分析,利用地震、钻井、露头等资料,采用"残余厚度法"与"印模法"刻画四川盆地筇竹寺组沉积前的侵蚀谷地貌形态,分析其油气成藏条件。四川盆地及邻区在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发生了桐湾运动,共可分为3幕,均表现为区域性抬升与剥蚀,形成了3个假整合面。受其影响,在四川盆地中南部形成了近南北向展布的规模较大的德阳—泸州侵蚀谷,充填厚度较大的麦地坪组和筇竹寺组,成为寒武系烃源岩重要的生烃中心,与灯影组灯四段、灯二段两套风化壳岩溶储集层构成良好的成藏组合条件,有利于形成大气田,勘探潜力大。侵蚀谷成因机制与演化历史分析表明,震旦纪末期桐湾运动Ⅱ幕的逆冲-褶皱隆升、剥蚀作用以及早寒武世早期快速海侵背景下的拉张作用是形成侵蚀谷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305 / 312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