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青山南亚热带马尾松、杉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

被引:73
作者
康冰 [1 ]
刘世荣 [2 ]
张广军 [1 ]
常建国 [2 ]
温远光 [3 ]
马姜明 [2 ]
郝文芳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3] 广西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碳分配; 碳贮存; 马尾松、杉木混交林; 大青山; 广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森林生态系统];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选取广西大青山3个13年生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样区,研究其生态系统的碳素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中两个树种的碳素含量各异。马尾松干、根、枝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8·6%、56·3%、51·2%,叶和皮含量较低,变化幅度为46·8%56·3%。各器官中按碳素含量的高低排列顺序为:干>根>枝>皮>叶;杉木皮、叶、干的碳素含量较高,分别为52·2%、51·8%、50·2%,碳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皮>叶>干>根>枝。从两个树种各器官碳总含量来看,马尾松要高于杉木。灌木层、草本层及地表凋落物层碳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4·1%、33·0%及48·3%。土壤3个层次(60cm深)碳素含量为1·45%1·84%,各层次碳素含量分布不均,表层(0~20cm)土壤碳素含量较高。针叶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t·hm-2)为85·35~101·35,平均为93·83,且均以马尾松生物量居多(占75·7%82·6%)。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分布序列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植被层的碳贮量平均为51·91t·hm-2,占整个生态系统碳总贮量的29·03%;乔木层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的23·90%,占植被层碳贮量的97·7%。乔木层碳贮量中,马尾松占的比例较大,为65·39%。碳贮量在两个树种各器官中的分配,基本与各自的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树干的碳贮量均最高,马尾松、杉木的树干碳贮量分别占各自碳贮量的53·23%、55·57%,树干的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54%。其次,两个树种根也占较大比例,树根碳总贮量占乔木层碳总贮量的19·22%。马尾松、杉木枝、皮在各自碳的贮量中分配不同,马尾松枝占的比例要大于皮,而杉木则相反;凋落物层碳贮量平均为3·25t·hm-2,仅占1·82%;林地土壤层(0~60cm)碳贮量是相当可观的,平均为123·43t·hm-2,占69·02%。马尾松、杉木混交林年净生产力为11·46t·hm-2·a-1,有机碳年净固定量为5·96t·hm-2·a-1,折合成CO2的量为21·88t·hm-2·a-1。
引用
收藏
页码:1320 / 132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 [J].
雷丕锋 ;
项文化 ;
田大伦 ;
方晰 .
生态学杂志, 2004, (04) :25-30
[2]   马尾松人工林生产与碳素动态 [J].
方晰 ;
田大伦 ;
胥灿辉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3, (02) :11-15
[3]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碳素密度、贮量和分布 [J].
方晰 ;
田大伦 ;
项文化 .
林业科学, 2002, (03) :14-19
[4]   第二代杉木中幼林生态系统碳动态与平衡 [J].
方晰 ;
田大伦 ;
项文化 ;
闫文德 ;
康文星 .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2, (01) :1-6
[5]   鼎湖山马尾松林凋落物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研究 [J].
莫江明 ;
孔国辉 ;
Sandra BROWN ;
方运霆 ;
张佑昌 .
植物生态学报, 2001, (06) :656-664
[6]   我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和碳平衡 [J].
周玉荣 ;
于振良 ;
赵士洞 .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05) :518-522
[7]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 [J].
王效科 ;
冯宗炜 .
生态学杂志, 2000, (04) :72-74
[8]   陆地土壤碳循环的研究动态 [J].
汪业勖 ;
赵士洞 ;
牛栋 .
生态学杂志, 1999, (05) :29-35
[9]   中国陆地自然植被碳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罗承文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03) :238-244
[10]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C素库及皆伐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吴仲民 ;
李意德 ;
曾庆波 ;
周光益 ;
陈步峰 ;
杜志鹄 ;
林明献 .
应用生态学报, 1998, (04)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