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性增温对水稻品种南粳44米质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14
作者
董文军 [1 ]
田云录 [1 ]
张彬 [1 ]
陈金 [1 ]
张卫建 [1 ,2 ]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
[2]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开放式增温; 稻米品质; 淀粉; 蛋白质; 关键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气候变暖存在明显的昼夜不同步性,日最低气温升幅大于日最高气温升幅。利用稻田开放式增温系统在江苏南京开展了昼夜不同增温对稻米品质及其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增温处理均明显提前了水稻的灌浆结实期,并改变了灌浆期高于35℃高温的出现日期和天数,引起稻米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RVA特征谱、淀粉组分、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的明显变化。稻米的整精米率显著下降,垩白率和垩白度显著增加,总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籽粒中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籽粒中支/直淀粉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夜间增温的直链淀粉含量下降最多,全天增温的支/直比提高最多,比常规对照分别下降4.5%和提高4.6%。灌浆前期3种增温处理均降低了籽粒ADPG-PPase活性,而灌浆中后期表现不一致。增温处理对籽粒SBE活性的影响不明显。增温处理下稻米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糊化温度呈上升趋势,最终黏度、消解值和回复值呈下降趋势。其中,以全天增温的峰值黏度和崩解值增幅最大,白天增温的最终黏度和回复值降幅最大。增温处理均降低籽粒中蛋白质含量,全天和夜间增温差异显著,分别较常规对照降低5.6%和4.0%。灌浆前期3种增温处理均降低籽粒GS、GOGAT活性,灌浆中后期有所差异。上述结果表明,预期的气候变暖将使稻米的加工、外观品质变劣。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可能受灌浆前期ADPG-PPase活性的影响较大,而支链淀粉含量受SBE活性的影响较大。蛋白质的合成与灌浆前期GS和GOGAT活性关系密切。因此,增温对稻米品质及关键酶的影响较为复杂。
引用
收藏
页码:832 / 841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开放式昼夜不同增温对单季稻影响的试验研究
    董文军
    邓艾兴
    张彬
    田云录
    陈金
    杨飞
    张卫建
    [J]. 生态学报, 2011, 31 (08) : 2169 - 2177
  • [2] 高温对水稻灌浆期籽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梁成刚
    陈利平
    汪燕
    刘佳
    许光利
    李天
    [J].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 (04) : 398 - 402
  • [3] 花后水稻穗部夜间远红外增温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戴云云
    丁艳锋
    刘正辉
    王强盛
    李刚华
    王绍华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9, 23 (04) : 414 - 420
  • [4] 气候变化与干旱
    秦大河
    [J]. 科技导报, 2009, 27 (11) : 3 - 3
  • [5] 高温胁迫对水稻贮藏蛋白质的组成和积累形态的影响
    马启林
    李阳生
    田小海
    鄢圣之
    雷慰慈
    中田升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 (02) : 714 - 718
  • [6] 结实期相对高温对稻米淀粉粘滞性谱及镁、钾含量的影响
    张国发
    王绍华
    尤娟
    张艳霞
    王强盛
    丁艳锋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9) : 1959 - 1964
  • [7] 高温胁迫对水稻灌浆结实期叶绿素荧光、抗活性氧活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滕中华
    智丽
    宗学凤
    王三根
    何光华
    [J]. 作物学报, 2008, (09) : 1662 - 1666
  • [8] 水稻胚乳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对支链淀粉精细结构的影响
    吕冰
    郭志刚
    梁建生
    [J].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8, (08) : 766 - 773
  • [9] 氮素调控对水稻子粒相对充实度的影响及子粒相对充实度与产量形成和品质的关系
    赵全志
    殷春渊
    宁慧峰
    陈静蕊
    乔江方
    刘辉
    杨海霞
    [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7, (02) : 128 - 133
  • [10] 灌浆成熟期温度对水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品质的影响
    金正勋
    杨静
    钱春荣
    刘海英
    金学泳
    秋太权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5, (04) : 377 - 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