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大气低频振荡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

被引:5
作者
赵福虎 [1 ,2 ]
李国平 [1 ]
黄楚惠 [3 ]
刘晓冉 [4 ,5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2] 重庆市气象台
[3] 四川省气象台
[4] 重庆市气候中心
[5]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高原气象学; 调制作用; 小波分析; 合成分析; 大气低频振荡; 高原低涡; RMM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澳大利亚气象局实时MJO指数(RMM)以及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研究所高原低涡年鉴统计数据,运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初步研究了热带大气低频振荡(MJO)对高原低涡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MJO对高原低涡具有显著的调制作用,MJO活跃期生成的高原低涡数约为MJO不活跃期的3倍。MJO活跃期中,第1和第2位相高原低涡频数分布较多,第3和第7位相较少。分别对第1位相和第7位相进行合成,发现各气象要素在第1位相的合成场中呈现出明显有利于高原低涡生成的因素,而在第7位相的合成场中则呈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MJO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MJO对流中心东移,热带地区大气垂直环流结构随之改变。由于中低纬大气环流的相互作用,中低纬间的大气斜压性、大气有效位能以及涡动有效位能分布状况也随之改变,这使得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环流结构发生变化,水汽输送因此产生明显差异,高原的潜热分布随之发生变化,有利于和不利于高原低涡生成的条件交替出现,从而造成不同位相高原低涡频数显著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119 / 12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48 条
[1]   1981—2000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热源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影响 [J].
彭玉萍 ;
何金海 ;
陈隆勋 ;
张博 .
热带气象学报, 2012, 28 (03) :330-338
[2]   热带大气MJO活动异常对2009~2010年云南极端干旱的影响 [J].
吕俊梅 ;
琚建华 ;
任菊章 ;
甘薇薇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2, 42 (04) :599-613
[3]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J].
李崇银 ;
潘静 ;
田华 ;
杨辉 .
气象, 2012, 38 (01) :1-16
[4]   加热和水汽对两例高原低涡影响的数值试验 [J].
宋雯雯 ;
李国平 ;
唐钱奎 .
大气科学 , 2012, (01) :117-129
[5]   夏季青藏高原低涡的切向流场及波动特征分析 [J].
陈功 ;
李国平 .
气象学报, 2011, 69 (06) :956-963
[6]   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的调制作用 [J].
潘静 ;
李崇银 ;
宋洁 .
大气科学, 2010, (06) :1059-1070
[7]   青藏高原低涡群发性与10~30天大气低频振荡关系的初步研究 [J].
张鹏飞 ;
李国平 ;
王旻燕 ;
白爱娟 .
高原气象, 2010, 29 (05) :1102-1110
[8]   两次高原低涡东移特征及发展机制动力诊断 [J].
何光碧 ;
高文良 ;
屠妮妮 .
气象学报, 2009, 67 (04) :599-612
[9]   2000—2007年夏季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观测事实分析 [J].
何光碧 ;
高文良 ;
屠妮妮 .
高原气象, 2009, 28 (03) :549-555
[10]   冷空气对两例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的分析 [J].
郁淑华 ;
高文良 ;
肖玉华 .
高原气象, 2008, (01) :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