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栽培大豆品种RAPD标记多样性分析

被引:9
作者
林国强
朱海生
黄科
机构
[1]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耕作轮作研究所
[2] 福建农林大学
[3]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耕作轮作研究所 福州
[4] 福州
关键词
栽培大豆; RAPD;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D O I
10.13430/j.cnki.jpgr.2005.02.002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18份栽培大豆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个引物共扩增出91条带,其中多态条带6 5条,多态性程度为71 4 3%。D =0 6 2时,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将供试材料分为3个大类群,即菜用大豆品种、杂交育成品种和地方品种、有半野生血缘的品种各聚成1类,揭示了福建省栽培大豆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同时还反映出品种间关系与地理起源有一定的相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30 / 13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河北省大豆种质资源同工酶及RAPD标记多样性研究 [J].
段会军 ;
张彩英 ;
张丽娟 ;
马峙英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 (02) :16-21
[2]   中国菜用大豆的种植制度和品种类型 [J].
韩天富 .
大豆科学, 2002, (02) :83-87
[3]   栽培大豆品种间遗传关系的RAPD研究 [J].
史锋 ;
张耀洲 ;
曾广文 .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1998, (06) :71-74
[4]   东北地区大豆种质资源的RAPD聚类分析 [J].
苏乔 ;
刘文哲 ;
吴军 ;
安利佳 ;
孙百增 .
植物研究, 1998, (02) :48-52
[5]   栽培大豆品种间RAPD标记的多态性分析及聚类分析 [J].
张志永 ;
陈受宜 ;
盖钧镒 ;
胡蕴珠 ;
智海剑 .
大豆科学, 1998, (01) :2-5+7-10
[6]   利用RAPD标记鉴定大豆种质 [J].
邱丽娟 ;
RandallL.Nelson ;
LilaO.Vodkin .
作物学报, 1997, (04) :408-417
[7]   大豆RFLP和RAPD研究现状 [J].
张国栋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3) :299-305
[8]   大豆种间的同工酶比较分析 [J].
钟珍萍 ;
刘德金 ;
陈启锋 .
大豆科学, 1992, (04) :329-335
[9]  
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 科学出版社 , 唐启义,冯明光著, 2002
[10]  
福建大豆地方品种志[M].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 福建省种子公司,福建大豆研究会编,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