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新元古代北北西向碰撞造山带存在的可能性及两侧陆块的汇聚与裂解

被引:32
作者
王涛
张国伟
裴先治
张成立
李伍平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2] 西北大学地质系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北京
[4] 陕西西安
[5] 广东广州
关键词
岩体区域变形; 花岗岩演化; 北西向; 古构造; 秦岭;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北秦岭北西—北西西向显生宙造山带核部鉴别出与其斜交的北西向古构造带,可能为被改造了的北北西向新元古代造山带的残迹。强烈的区域变形(959~889Ma)和变质特别是高压变质(996~750Ma)以及S→I→A型花岗岩演化(959~725Ma)揭示,该造山带可能经历了同碰撞、晚碰撞到碰撞后伸展的碰撞造山旋回。由此推测,在该区新元古代时期可能发生了陆块的汇聚与裂解;当时造山带的原始方位及两侧汇聚陆块的边界可能是北北西向,汇聚方向可能是北东东向。
引用
收藏
页码:516 / 52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北秦岭灰池子复式岩体单颗粒锆石年龄 [J].
李伍平 ;
王涛 ;
王晓霞 ;
曹惠锋 .
中国区域地质, 2000, (02) :172-174
[2]   一种可能的多陆块、小洋盆、弱俯冲的动力学特征及其花岗岩演化特点——以秦岭造山带核部花岗岩为例 [J].
王涛 ;
张国伟 ;
王晓霞 ;
李伍平 .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6) :17-25
[3]   东秦岭吐雾山A型花岗岩的时代及其构造意义 [J].
卢欣祥 ;
董有 ;
尉向东 ;
肖庆辉 ;
李晓波 ;
张宗清 .
科学通报, 1999, (09) :975-978
[4]   北秦岭新元古代前属于扬子板块的地球化学证据 [J].
张本仁 ;
韩吟文 ;
许继锋 ;
欧阳建平 .
高校地质学报, 1998, (04) :10-22
[5]   秦岭杂岩中牛角山花岗质古深成岩体变形作用的初步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J].
王涛 ;
王晓霞 ;
李伍平 .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1998, (03) :3-5
[6]   秦岭杂岩牛角山花岗质片麻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王涛 ;
李伍平 ;
王晓霞 .
中国区域地质, 1998, (03) :39-42
[7]   秦岭造山带中秦岭群内初始北北东向构造方位及其地质意义 [J].
郭进京 .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1998, (01) :26-33
[8]   秦岭杂岩的组成、构造格局及演化 [J].
王涛 ;
胡能高 ;
裴先治 ;
杨家喜 ;
李伍平 .
地球学报, 1997, (04) :10-16
[9]   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向西的侧向运移 [J].
王涛,胡能高,裴先治,李伍平 ;
不详 .
地质科学 , 1997, (04) :423-431
[10]   东秦岭峡河岩群及有关问题讨论 [J].
王涛 ;
胡能高 ;
杨家喜 ;
李全平 .
中国区域地质, 1997, (04) :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