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口窝崩及抢护

被引:8
作者
章志强 [1 ]
臧英平 [1 ]
仲琳 [1 ]
应强 [2 ]
袁胜英 [2 ]
机构
[1] 南京市长江河道管理处
[2]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窝崩; 三江口; 抢护措施;
D O I
10.16198/j.cnki.1009-640x.2011.02.015
中图分类号
TV861 [护岸、护坡、沉排、石笼];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窝崩是发生在长江中下游极具危险性的崩岸形式,严重时会造成生命及财产的重大损失,因此,有必要对窝崩成因及抢护措施进行研究.根据三江口窝崩前后的河道实测地形资料,分析比较了崩塌前后河床地形及断面变化、崩岸发生的原因,计算了各测次的水下体积,研究了相关抢护措施及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窝崩发生后80%以上的崩体均淤积在口门上下约1 km河道内,经过1个月冲刷,约有37%崩体被水流带走.文中介绍的抢护措施及效果可为相似抢护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江河崩岸的概化模拟试验研究 [J].
张幸农 ;
应强 ;
陈长英 ;
张思和 .
水利学报, 2009, 40 (03) :263-267
[2]   长江皖江段岸崩特征、形成机理及治理对策 [J].
李长安 ;
杨则东 ;
鹿献章 ;
邵磊 ;
王节涛 .
第四纪研究, 2008, (04) :578-583
[3]   长江中下游崩岸分布规律及窝崩的平面旋涡形成机制 [J].
王媛 ;
李冬田 .
岩土力学, 2008, (04) :919-924
[4]   长江中下游河道“口袋型”崩窝形成机理初步研究 [J].
余文畴 .
人民长江, 2007, (06) :40-42
[5]   河岸窝崩机理的探讨 [J].
王延贵 ;
匡尚富 .
泥沙研究, 2006, (03) :27-34
[6]   长江马湖堤崩岸形态及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J].
金腊华 ;
王南海 ;
傅琼华 .
泥沙研究, 1998, (02) :69-73
[7]   长江下游窝崩形成条件及防护措施初步研究 [J].
冷魁 .
水科学进展, 1993, (04) :28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