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习惯的国家表达——以少数民族环境习惯为侧重点

被引:5
作者
韦志明 [1 ]
刘明翠 [2 ]
机构
[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 广西师范大学
关键词
民族习惯; 国家表达; 路径;
D O I
10.15899/j.cnki.1005-5681.2008.01.017
中图分类号
D920.4 [学习、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环境习惯在环保方面应该是一种可用的资源,但环境习惯在当下如何最大发挥其环保功能则必须借助国家的力量才有可能达到极致.从中外历史考察也可看出不凡有国家法吸纳习惯的实例,而在当下之中国,习惯之国家表达无非是立法、司法、执法三种路径.本文分别对此三种路径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在当下的中国语境下行政路径是最有效、有可能的路径。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6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论我国侦查权的性质 [J].
曹博俊 .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006, (02) :49-53
[2]   论习惯法的法源地位 [J].
李可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06) :23-30
[3]   民法法典化与习惯缺失之忧 [J].
李凤章 ;
郝磊 .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5, (01) :138-146
[4]   当代中国法律中的习惯——一个制定法的透视 [J].
苏力 .
法学评论, 2001, (03) :19-33
[6]   传统习惯对清末民事立法的影响 [J].
刘广安 .
比较法研究, 1996, (01) :107-111
[7]   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法律保护 [J].
张锡盛 .
思想战线, 1994, (06) :61-66+75
[8]  
孔祥俊, 著.法律方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9]  
(日)大木雅夫著,范愉译.比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0]  
梁治平著.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