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油松人工幼林生物量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10
作者
李武斌 [1 ]
包维楷 [2 ]
何丙辉 [1 ]
吴文妍 [1 ]
李芳兰 [2 ]
机构
[1] 西南大学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油松; 生物量; 密度; 海拔; 坡向;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7.02.019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揭示人工林不同层次的生物量组成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岷江上游大沟流域的油松人工林,调查分析了林分不同层次生物量组成及其关系,探讨了乔木密度、坡向、海拔对生物量的影响。发现:1)两种林龄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基本一致,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各构件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枝>干>叶>根>果/皮。同时指出,枝叶对下木层生物量的影响显著。2)乔木密度显著控制了林分生物量及其组成,在本调查范围内坡向的影响似乎不明显;海拔对22 a油松影响显著,而24 a的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本区域内,22 a油松保持在3 800株/hm2左右和24 a在3 500株/hm2左右时,有助于林分生物量的稳定与提高,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引用
收藏
页码:236 / 24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岷江上游油松造林密度对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J].
孙书存 ;
高贤明 ;
包维楷 ;
王中磊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5, (01) :8-13
[2]   岷江上游茂县退化生态系统及人工恢复植被地上生物量及净初级生产力 [J].
孔维静 ;
郑征 .
山地学报, 2004, (04) :445-450
[3]   森林生物量研究综述 [J].
薛立 ;
杨鹏 .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4, (03) :283-288
[4]   岷江上游典型油松人工幼林的生态环境效应 [J].
包维楷 ;
乔永康 ;
陈庆恒 .
山地学报, 2003, (06) :662-668
[5]   不同密度年龄火炬松林生物量对比研究 [J].
孔凡斌 ;
方华 .
林业科技, 2003, (03) :6-9
[6]   黄土高原人工油松林枯枝落叶层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 [J].
赵鸿雁 ;
吴钦孝 ;
刘国彬 .
林业科学, 2003, (01) :168-172
[7]   黄土区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分配格局和积累的研究 [J].
高甲荣 ;
张东升 ;
肖斌 ;
牛健植 ;
不详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2, (01) :26-30
[8]   退化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物种组成在人为干扰梯度上的响应 [J].
包维楷 ;
陈庆恒 ;
刘照光 .
云南植物研究, 2000, (03) :307-316
[9]   东灵山地区大气降水特征及森林树干茎流 [J].
万师强 ;
陈灵芝 .
生态学报, 2000, (01) :62-68
[10]   晋西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 [J].
邱扬 ;
张金屯 ;
柴宝峰 ;
郑凤英 .
河南科学, 1999, (S1) :79-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