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山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团聚体水稳定及有机碳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51
作者
程曼 [1 ,2 ]
朱秋莲 [2 ]
刘雷 [2 ]
安韶山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不详
关键词
碳组分; 宁南山区; 植被恢复; 团聚体稳定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团聚作用和土壤有机碳固定之间密切相关。对宁南山区不同植被恢复措施和年限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及稳定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及其组分分布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表现为"V"字分布:>5 mm和<0.25 mm这两个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多,5—2 mm、1—0.25 mm团聚体的含量次之,2—1 mm粒径的团聚体含量最少。坡耕地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最低,为1.4,其他植被恢复措施下土壤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在1.9—3.1之间。不同的植被恢复措施下,0—20 cm土层和20—40 cm土层全土有机碳含量在7.4—17.7 g/kg之间、微生物碳含量分布在50.3—664.7 mg/kg之间、腐殖质碳含量在0.9—2.5 g/kg之间。胡敏酸碳含量分布在0.2—0.6 g/kg,富里酸碳含量在0.6—1.9 g/kg之间。全土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均为坡耕地最低,其他植被恢复措施的有机碳、微生物碳、腐殖质碳、富里酸碳含量分别是坡耕地的1.1—2.3倍、2.0—8.4倍、1.0—2.0倍、1.2—2.4倍。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相比较,大多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出现在中间粒径,即5—2 mm、2—1 mm、1—0.25 mm这3个粒径。逐步回归表明,5—2 mm团聚体和1—0.25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提高有助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在碳形态上,富里酸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敏感度较高,胡敏酸碳含量则相对稳定。
引用
收藏
页码:2835 / 284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腐殖质组成及胡敏酸结构特征 [J].
郝翔翔 ;
窦森 ;
安丰华 ;
李明敏 .
水土保持学报, 2010, (05) :248-252
[2]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垆土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 [J].
高会议 ;
郭胜利 ;
刘文兆 ;
车升国 ;
李淼 .
土壤学报, 2010, 47 (05) :931-938
[3]   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宁南土壤团聚体粒级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 [J].
高飞 ;
贾志宽 ;
韩清芳 ;
杨宝平 ;
聂俊峰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03) :100-106
[4]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比较 [J].
苏静 ;
赵世伟 .
水土保持通报, 2009, 29 (05) :114-117
[5]   云雾山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华娟 ;
赵世伟 ;
张扬 ;
马帅 .
生态学报, 2009, 29 (09) :4613-4619
[6]   土壤结构定量化研究进展 [J].
周虎 ;
吕贻忠 ;
李保国 .
土壤学报, 2009, 46 (03) :501-506
[8]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分布的影响 [J].
谢锦升 ;
杨玉盛 ;
陈光水 ;
朱锦懋 ;
曾宏达 ;
杨智杰 .
生态学报, 2008, (02) :702-709
[9]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特征 [J].
安韶山 ;
张玄 ;
张扬 ;
郑粉莉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7, (06) :109-113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的分布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J].
郭菊花 ;
陈小云 ;
刘满强 ;
胡锋 ;
李辉信 .
土壤, 2007, (05) :787-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