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带岩浆碳酸岩的地幔源区特征——Pb-Sr-Nd同位素证据

被引:18
作者
田世洪 [1 ]
侯增谦 [2 ]
袁忠信 [1 ]
谢玉玲 [3 ]
费红彩 [1 ]
尹淑苹 [3 ]
衣龙升 [3 ]
杨志明 [4 ]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2] 国土资源部同位素地质开放重点实验室
[3]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岩浆碳酸岩; 喜马拉雅期碰撞造山带; Pb-Sr-Nd同位素; 地幔源区特征; 动力学背景; 四川西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 [岩浆岩(火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对形成于大陆碰撞带内的川西碳酸岩进行了详细的Pb-Sr-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川西碳酸岩具有非常负的εNd值(-3.2~-18.7)和高的(87Sr/86Sr)i值(0.706020~0.707923),以及较宽的207Pb/204Pb值(15.362~15.679)和208Pb/204Pb值(38.083~39.202)的特征,明显不同于世界上由非造山作用形成的碳酸岩。它们的Sr-Nd、Pb-Pb、Sr-Pb和Nd-Pb同位素特征表明大多数碳酸岩来源于EMⅠ与EMⅡ之间的一种混合地幔,与元古宙不同质量比的深海/陆源沉积物和下覆的似MORB由俯冲作用引起的洋壳的再循环有关,而少数碳酸岩则受到地壳物质混染的结果。此外,通过动力学背景分析可以得出,富集地幔EMⅠ与EMⅡ之间的熔融产生了川西碳酸岩以及同时代的富钾岩浆岩,这种熔融可能是由于印度大陆板片与扬子大陆板片俯冲引起的新生代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产生的,并发生于青藏高原东缘始新世—渐新世分界线的从转换压扭变形向转换张扭变形的转变过渡的构造背景下。
引用
收藏
页码:669 / 67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牦牛坪稀土矿床碳酸岩Pb同位素地球化学
    许成
    黄智龙
    刘丛强
    严再飞
    李文博
    管涛
    [J]. 岩石学报, 2004, (03) : 495 - 500
  • [2] 初论陆-陆碰撞与成矿作用——以青藏高原造山带为例
    侯增谦
    吕庆田
    王安建
    李晓波
    王宗起
    王二七
    [J]. 矿床地质, 2003, (04) : 319 - 333
  • [3] 四川牦牛坪碳酸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矿动力学
    王登红
    杨建民
    闫升好
    陈毓川
    徐珏
    [J].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5) : 539 - 544
  • [4] 四川牦牛坪稀土矿床碳酸岩地球化学
    许成
    黄智龙
    刘丛强
    漆亮
    李文博
    管涛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2, (08) : 635 - 643
  • [5] 造山带岩石层多向层架构造及其对新生代岩浆活动制约──以三江及邻区为例
    钟大赉
    丁林
    刘福田
    刘建华
    张进江
    季建清
    陈辉
    [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00, (S1) : 1 - 8
  • [6] 青藏高原东部钾玄岩系岩浆岩同位素特征: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张玉泉
    谢应雯
    李献华
    邱华宁
    赵振华
    梁华英
    钟孙霖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0, (05) : 493 - 498
  • [7] 滇西特提斯造山带下扬子地块的俯冲板片
    刘福田
    刘建华
    何建坤
    游庆瑜
    [J]. 科学通报, 2000, (01) : 79 - 84+114
  • [8] 滇西新生代富碱斑岩的岩石特征与成因
    邓万明
    黄萱
    钟大赉
    [J]. 地质科学, 1998, (04) : 31 - 44
  • [9] 碳酸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杨学明
    杨晓勇
    M.J.LeBas
    [J].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5) : 44 - 53
  • [10] 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年代学和Nd,Sr同位素特征
    张玉泉
    谢应雯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7, (04) : 289 - 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