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同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33
作者
李庆梅 [1 ]
侯龙鱼 [2 ]
刘艳 [3 ]
马风云 [3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3]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理化性质; 土地利用方式; 撂荒地; 土地退化; 盐碱地; 黄河三角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6 [土壤改良];
学科分类号
082802 ;
摘要
为了缓解土壤盐碱性,保证土壤可持续利用,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撂荒地、棉田、苜蓿地和梨园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棉田土壤容重较高,而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低,由于棉田灌水压盐措施,抬高了地下水位,土壤返盐严重。苜蓿地由于管理粗放,对土壤扰动少,容重较低,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较高,盐碱度较低;每年对苜蓿的采收显著降低了苜蓿地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而豆科固氮菌的存在,使表层速效氮含量较高。梨园位于黄河三角洲土壤质地较好的区域,且有机肥料施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板结,盐碱度较低。撂荒地表层土壤理化指标均显著优于棉田,在退化土壤恢复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132 / 113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黄土高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J].
王莉 ;
张强 ;
牛西午 ;
杨治平 ;
张建杰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4) :53-56
[2]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恢复能力的影响 [J].
龙健 ;
邓启琼 ;
江新荣 ;
李阳兵 ;
姚斌 .
生态学报, 2005, (12) :3188-3195
[3]   论新疆平原灌区土壤盐碱化与水资源开发 [J].
董新光 ;
邓铭江 ;
周金龙 ;
钟骏平 .
灌溉排水学报, 2005, (05) :14-17
[4]   耕地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分析 [J].
赵庚星 ;
李秀娟 ;
李涛 ;
岳玉德 ;
张如永 .
农业工程学报, 2005, (10) :55-58
[5]   保护性耕作概念、机理与关键技术 [J].
高焕文 .
四川农机, 2005, (04) :22-23
[6]   不同利用方式对纳帕海高原湿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J].
常凤来 ;
田昆 ;
莫剑锋 ;
陆梅 ;
李宁云 .
湿地科学, 2005, (02) :132-135
[7]   宁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质量评价 [J].
刘梦云 ;
安韶山 ;
常庆瑞 ;
俞文政 .
水土保持研究, 2005, (03) :35-37+59
[8]   土地利用方式对潮棕壤磷素剖面分布的影响 [J].
姜勇 ;
张玉革 ;
梁文举 ;
孟凡祥 ;
刘艳军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03) :512-516
[9]   北疆盐碱地采用生物措施后的土壤盐分变化 [J].
罗廷彬 ;
任崴 ;
李彦 ;
苏风春 ;
王宝军 .
土壤通报, 2005, (03) :304-308
[10]   泥河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土壤养分分析 [J].
张玉斌 ;
吴发启 ;
曹宁 ;
李飞敏 .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02) :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