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慢性肾炎患者看中医阴虚、阳虚的病理生化学基础

被引:12
作者
丁伟璜
毛良
宋菊敏
徐嵩年
陈以平
机构
[1]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实验研究室
[2]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
[3]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 届研究生
关键词
患者; 能量代谢; 营养状况; 尿尿素氮; 中医; 中国医药学; 慢性肾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证候群;
D O I
10.16305/j.1007-1334.1983.04.032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国内已有很多研究。我们曾从慢性肾炎、高血压病、甲亢、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研究中,观察到阴虚火旺者尿肌酐、尿尿素氮、尿儿茶酚胺明显增高。初步提出阴虚火旺者能量代谢较高,摄入营养较多的看法;另外,还提出慢性肾炎阳虚的患者,其症状群的出现和营养素摄入不足及体内能量代谢降低有关。本文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从内生肌酐清除率、肌酐系数、体温、皮肤蒸发水、血和尿中无机盐、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等指标观察阴虚、阳虚与肾功能、能量代谢、营养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中医阴虚、阳虚的病理生化学基础是能量代谢和营养状况的异常。
引用
收藏
页码:46 / 48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慢性肾炎阴虚、阳虚患者尿肌酐量与尿尿素量的比较 [J].
毛良 ;
沈静芬 ;
吴禄芳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 (08) :46-49
[2]   阴虚火旺患者尿中肌酐、尿素及儿茶酚胺排泄量的观察 [J].
毛良 ;
赵伟康 ;
万叔援 ;
周治平 ;
夏少农 .
中医杂志, 1981, (10) :35-38
[3]   中医“肾”理论的临床应用和本质的探讨 [J].
杨春波 .
福建医药杂志, 1980, (05) :36-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