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利用碳强度及可持续性动态变化——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

被引:3
作者
吴金凤 [1 ,2 ]
王秀红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农地利用; 碳排放; 碳吸收; 可持续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81 [农业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中国东部山东省平度市为案例区,通过识别重要的农地利用碳排放源和构建碳排放测算体系,包括农用化学物质投入间接碳排放、耗能碳排放、氮肥施用后导致的土壤直接N2O释放、秸秆燃烧碳排放和牲畜养殖CH4和N2O排放,测算了1995—2013年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结合农产品产值分析了农地利用碳强度变化特征,结合农作物碳吸收分析了农地利用的碳可持续指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得出:(1)1995—2013年平度年均碳排放量的次序是:农资投入22.50万t>牲畜养殖17.41万t>秸秆燃烧6.62万t,其中秸秆燃烧碳排放呈逐年增加态势,而农资投入和畜牧养殖均呈逐年减少趋势。(2)平度农地利用碳强度变化结果表明,农产品产值增加速度超过农地利用碳排放速度,单位产值碳排放已从1995年的1.24 t/元降至2013年的0.35 t/元。(3)碳可持续性指数变化特征表明,平度农地利用过程中碳吸收大于碳排放,且碳可持续性指数以年均7.12%速率增长,故平度农作物生产期的碳吸收能够完全消纳农地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碳排放。该研究不仅为中小尺度以及我国东部区域的农地利用碳排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有益于推进我国农业的碳减排,并为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LUCC、碳循环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提供基本素材。
引用
收藏
页码:2904 / 291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中国氮磷钾肥制造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估算 [J].
陈舜 ;
逯非 ;
王效科 .
生态学报, 2015, 35 (19) :6371-6383
[2]   中国耕地利用投入要素集约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姚冠荣 ;
刘桂英 ;
谢花林 .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 (11) :1836-1848
[3]   中国省级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研究 [J].
田云 ;
张俊飚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23 (11) :36-44
[4]   中国农业生产净碳效应分异研究 [J].
田云 ;
张俊飚 .
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 (08) :1298-1309
[5]   中国农业碳排放变化因素分解研究——基于能源消耗与贸易角度的LMDI分解法 [J].
韩岳峰 ;
张龙 .
当代经济研究, 2013, (04) :47-52
[6]   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案例 [J].
韩召迎 ;
孟亚利 ;
徐娇 ;
吴悠 ;
周治国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05) :1034-1041
[7]   农业碳足迹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J].
黄祖辉 ;
米松华 .
农业经济问题, 2011, 32 (11) :40-47+111
[8]   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解 [J].
李波 ;
张俊飚 ;
李海鹏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 (08) :80-86
[9]   青岛市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J].
孙亚萍 .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1, 28 (03) :34-36
[10]  
农业残留物燃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刘丽华,蒋静艳,宗良纲.环境科学.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