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广西的三次寒潮过程对比研究

被引:31
作者
李向红 [1 ,2 ]
廖幕科 [1 ]
熊英明 [1 ]
郑传新 [1 ]
周文志 [1 ]
机构
[1] 桂林市气象局
[2] 广西气象减灾研究所
关键词
寒潮; 极涡; 横槽; 南支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NCEP资料、常规地面资料、探空资料对2008—2009年影响广西的三次寒潮过程的强度、影响以及水汽、动力、热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寒潮的强弱与极涡偏心于东亚的早晚和倒Ω流型有关。500 hPa横槽转竖造成的降温比横槽南压和小槽东移更强烈。导致2008年12月寒潮天气的500 hPa形势为横槽转竖型,出现雨夹雪天气,但天气较快转晴;导致2008年1月寒潮过程的500 hPa形势为横槽南压型,寒潮过后依然有冷空气不断补充,带来长期的低温冰冻天气;2009年2月寒潮过程为小槽东移型,尽管降温不强,但由于南支槽发展,水汽供应充分,导致长期的阴雨天气。ω方程分析表明:2008年12月寒潮雨夹雪过程上升运动主要由500与850 hPa正涡度差引起,2009年2月寒潮小雨过程,上升运动主要由850 hPa暖平流上升运动引起。
引用
收藏
页码:228 / 23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2008年初江苏暴雪天气的诊断分析 [J].
王桂臣 ;
张红华 ;
姜有山 ;
王伯盛 ;
陈飞 .
气象科学, 2010, 30 (01) :60-66
[2]   一次湖北暴雪天气的诊断与模拟 [J].
范元月 ;
汤剑平 ;
徐双柱 .
气象科学, 2010, 30 (01) :111-115
[3]   2008年初持续雨雪灾害过程分析 [J].
姚蓉 ;
黎祖贤 ;
戴泽军 ;
许霖 ;
傅承浩 .
气象科学, 2009, 29 (06) :838-843
[4]   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 [J].
钱维宏 ;
张玮玮 .
大气科学, 2007, (06) :1266-1278
[5]   中国冬季气温的集合典型相关分析和预报 [J].
陈小兰 ;
吴洪宝 ;
丁留贯 ;
贺晓霞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5) :623-631
[6]   冬季格陵兰以东区域海冰与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关系 [J].
劳汉琼 ;
朱伟军 ;
李亚滨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5) :681-686
[7]   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J].
王遵娅 ;
丁一汇 .
大气科学 , 2006, (06) :1068-1076
[8]   我国东北地区暴雪形成机理的个例研究 [J].
胡中明 ;
周伟灿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5) :105-110
[9]   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与北极涛动年代际关系研究 [J].
胡秀玲 ;
刘宣飞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5, (05) :66-74
[10]   东亚寒潮高压的位涡诊断研究 [J].
张培忠,丁一汇,郭春生,冯莉萍 .
应用气象学报 , 1994, (01) :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