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27
作者
王海候 [1 ,2 ]
金梅娟 [1 ,2 ]
陆长婴 [1 ,2 ]
施林林 [1 ,2 ]
周新伟 [1 ,2 ]
沈明星 [1 ,2 ]
季国军 [3 ]
张永春 [3 ,2 ]
机构
[1]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 农业部苏州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江苏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关键词
土壤; 秸秆还田模式;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产量; 稻麦两熟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仅稻秸麦季还田(R)。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的土壤总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差异均不显著(P>0.05),RW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R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P<0.05);RW与R处理的水稻产量均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与水稻产量均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小麦产量均值关系不密切(P>0.05);上述结果表明,与稻麦两季还田模式相比,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实施仅稻秆麦季还田模式,并不影响作物稳产性与土壤地力的提升。
引用
收藏
页码:755 / 76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21]   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 [J].
杨建昌 ;
杜永 ;
刘辉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8, (06) :1611-1621
[22]   稻草覆盖对红壤旱地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调控效应 [J].
苏衍涛 ;
王凯荣 ;
刘迎新 ;
谢小立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670-676
[23]   双季稻区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J].
李琳 ;
伍芬琳 ;
张海林 ;
陈阜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1) :248-253
[24]   稻麦两熟条件下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效用分析 [J].
刘世平 ;
聂新涛 ;
张洪程 ;
戴其根 ;
霍中洋 ;
许轲 .
农业工程学报, 2006, (07) :48-51
[25]   土壤活性有机质及其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J].
王清奎 ;
汪思龙 ;
冯宗炜 ;
黄宇 .
生态学报, 2005, (03) :513-519
[26]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磷钾平衡的研究 [J].
李秋梅 ;
陈新平 ;
张福锁 ;
V.Rmheld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2, (02) :152-156
[27]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J].
王小彬 ;
蔡典雄 ;
张镜清 ;
高绪科 .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04) :54-61
[28]   长期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某些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张志国 ;
徐琪 ;
R.L.Blevins .
土壤学报, 1998, (03) :384-391
[29]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 [J].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06) :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