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法治依赖及法治的回应

被引:60
作者
江必新
王红霞
机构
[1] 中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 法治; 多元性; 有效性; 底层代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0.4 [学习、研究];
学科分类号
030101 ;
摘要
当下我国社会运行的主要矛盾在于社会公共事务的日趋复杂与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功能局限间的紧张。它决定了社会建设必须从管理向治理转变。治理具有主体多元性与关系多向度性、内容广泛性与对象深层次性、系统高共识性与成员强认同感等特征,其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其中心目标是治理有效。社会治理必须透过法治保证治理系统内在协调、稳定主体间互动预期和防范治理陷阱。法治建设要作出针对性回应:立法要高度重视科学制定框架规则和责任体系,行政重心要从程序合法转向实质有效,司法要透过能动回应,抵御"过度民意化",强化权威。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1]  
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J]. 胡锦涛.理论参考. 2011 (03)
[22]   作为理由之治的法治 [J].
玛蒂尔德柯恩 ;
杨贝 .
中外法学, 2010, 22 (03) :354-366
[23]   中国政治发展:从运动中的民主到民主中的运动——一项对110次中国运动式治理的研究报告 [J].
冯志峰 .
甘肃理论学刊, 2010, (01) :23-32
[24]   中国治理评估框架 [J].
俞可平 .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8, (06) :1-9
[25]   预期的稳定化——卢曼的法律功能思想探析 [J].
罗文波 .
环球法律评论, 2007, (04) :26-30
[27]   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 [J].
罗珉 ;
何长见 .
中国工业经济, 2006, (05) :87-95
[28]   把握服务型政府研究的理论方向 [J].
张康之 .
人民论坛, 2006, (05) :10-13
[29]   和谐社会民生为本 [J].
郑功成 .
瞭望新闻周刊, 2005, (15) :62-62
[30]   治理和善治引论 [J].
俞可平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1999, (05) :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