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秋季底层鱼类多样性和优势种数量的变动趋势

被引:30
作者
王雪辉 [1 ,2 ]
邱永松 [1 ]
杜飞雁 [1 ,3 ]
林昭进 [1 ]
孙典荣 [1 ]
黄硕琳 [2 ]
机构
[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2]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
[3] 不详
关键词
鱼类;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数量变化; 北部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31.1 [渔业资源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1992年、2001年和2006年秋季在北部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优势种及其数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1992年共记录鱼类171种,隶属17目77科;2001年记录鱼类156种,隶属18目71科;2006年记录157种,隶属17目67科。3个年代记录的鱼类均以鲈形目的种类数最多,其中1992年为96种(占56.14%)、2001年90种(占57.69%)和2006年89种(占56.69%)。鱼类的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趋势一致:以2001年最高,为0.72和3.64;其次为1992年,为0.64和3.27;2006年最低,分别为0.52和2.64。丰富度指数(D)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为1992年的21.03,2001年的20.74和2006年的19.61。建立非线性回归模型对北部湾3个年代出现的6种共有优势种(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带鱼Trichiurus haumela、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黄斑鲾Leiognathus bind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和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的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中的经济价值较高的优势种逐渐被低值和小型的鱼类所替代,但繁殖力较强和寿命较短的鱼类变动较小。在6种共同优势种中,黄斑鲾和发光鲷的渔获率呈上升趋势;带鱼和黄带绯鲤的渔获率呈下降趋势;而二长棘鲷和竹荚鱼的渔获率基本保持不变。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鱼类的优势种更替明显,总体变化趋势是k选择种类(以红笛鲷和黑印真鲨等为代表)逐渐被r选择种类(发光鲷、鲾科和天竺鱼科等为代表)所替代,即寿命长、个体大和营养级高的鱼类数量减少,寿命短、个体小和营养级较低的种类增多。
引用
收藏
页码:333 / 342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北部湾鱼类群落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
王雪辉 ;
邱永松 ;
杜飞雁 ;
林昭进 ;
孙典荣 ;
黄硕琳 .
水产学报, 2010, 34 (10) :1579-1586
[2]   北部湾春、秋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J].
乔延龙 ;
陈作志 ;
林昭进 .
中国水产科学, 2008, (05) :816-821
[3]   北部湾雷州沿岸鱼类资源现状研究 [J].
孙德雄 ;
刘宣 ;
区又君 ;
李加儿 ;
欧春晓 ;
江海声 .
热带海洋学报, 2008, (03) :66-71
[4]   东、黄海2000年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 [J].
刘勇 ;
李圣法 ;
陈学刚 ;
程家骅 .
海洋科学, 2007, (10) :19-24
[5]   南海主要珊瑚礁水域的鱼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J].
陈国宝 ;
李永振 ;
陈新军 .
生物多样性, 2007, (04) :373-381
[6]   北部湾雷州近海春、夏季鱼类群落结构初探 [J].
陈嘉欣 ;
区又君 ;
廖银萍 ;
鲁慧 ;
陈锐彬 ;
彭海龙 ;
江海声 .
生态科学, 2006, (04) :354-358
[7]   北部湾长尾大眼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J].
孙典荣 ;
邱永松 .
海洋湖沼通报, 2004, (03) :27-34
[8]   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变动分析及保护对策探讨 [J].
孙典荣 ;
林昭进 .
热带海洋学报, 2004, (02) :62-68
[9]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J].
程济生 ;
俞连福 .
水产学报, 2004, (01) :29-34
[10]   北部湾二长棘鲷生长和死亡参数估计 [J].
陈作志 ;
邱永松 .
水产学报, 2003, (03) :25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