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景观粒度空间转换响应及机理分析

被引:2
作者
马丽梅 [1 ]
王观湧 [2 ]
杨伟 [1 ]
于泳 [1 ]
张乐 [2 ]
机构
[1] 不详
[2]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3] 不详
[4] 河北农业大学
[5] 不详
关键词
曹妃甸新区; 聚落景观; 空间粒度转换; 景观格局;
D O I
10.13869/j.cnki.rswc.2015.04.051
中图分类号
P901 [景观学、区域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聚落景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聚集场所,体现人类空间活动强度,揭示人类活动与景观形成与演化的机制。借助ArcGIS平台和Fragstats软件,设定空间粒度30,100,250,500,1 000m,以RMA(面积最大值法)和RCC(中心属性值法)为原则进行转换,研究聚落景观分布格局空间粒度转换以及机理。结果显示:(1)RMA法生成数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大,特别是当粒度为1 000m时交通用地消失,RCC法在空间粒度转换中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小,并且是随机的。(2)斑块面积结构和空间邻接的景观类型决定空间粒度转换中的聚落景观格局。(3)聚落景观方面,斑块数量、斑块密度以及聚集度指数下降,面积加权平均斑块分维数上升,最大斑块指数先上升后下降,表现出随着粒度增加,小斑块逐渐被聚落景观较大斑块融入,斑块破碎化降低、斑块面积扩大并趋于成片成团等特征,使得聚落景观的斑块连片程度以及优势度提升。(4)聚落景观格局变化表明RMA法突出整体分布规律,RCC法突出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性。
引用
收藏
页码:276 / 281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重庆三峡库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探析 [J].
李孝坤 ;
李忠峰 ;
冯敏 .
水土保持研究, 2013, 20 (04) :242-247+252
[2]   聚落景观格局的空间粒度转换响应及其机理分析——以江苏省镇江地区为例 [J].
冀亚哲 ;
张小林 ;
吴江国 ;
李红波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3, 22 (03) :322-330
[3]   欠发达地区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以安徽省宿州地区为例 [J].
李红波 ;
张小林 ;
吴江国 ;
吴启焰 .
地理科学, 2012, 32 (06) :711-716
[4]   苏南乡村聚落功能三次转型及其空间形态重构——以苏州为例 [J].
王勇 ;
李广斌 .
城市规划, 2011, 35 (07) :54-60
[5]   基于GIS的麻阳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J].
谭雪兰 ;
段建南 ;
包春红 ;
朱红梅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06) :177-180+185
[6]   1:10000比例尺土地利用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分析 [J].
周伟 ;
钟星 ;
袁春 .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 (11) :20-26
[7]   洞庭湖区湿地景观指数选取与格局分析 [J].
郑建蕊 ;
蒋卫国 ;
周廷刚 ;
侯鹏 ;
李雪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 (03) :305-310
[8]   农村聚落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 [J].
周秋文 ;
苏维词 ;
张婕 ;
关冰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9, (05) :121-126
[9]   沙地景观中矢量数据栅格化方法及尺度效应 [J].
崔步礼 ;
常学礼 ;
左登华 ;
宋芙蓉 .
生态学报, 2009, 29 (05) :2463-2472
[10]   西南(岩溶)山区乡村聚落景观优化研究——以安顺市为例 [J].
雷清 ;
苏维词 .
水土保持研究, 2008, (03) :25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