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分型研究

被引:51
作者
戴竹君 [1 ]
刘端阳 [2 ]
王宏斌 [3 ]
魏建苏 [2 ]
姜有山 [1 ]
机构
[1] 南京市气象局
[2] 江苏省气象台
[3] 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重度霾; 边界层; 低压倒槽; 动力与热力条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环流背景、边界层特征、热力条件、动力条件及气流轨迹进行了分析,探讨重度霾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2014年秋冬季纬向环流较常年显著增强,500 hPa转西北气流对重度霾缓解有6—12 h的提前指示意义。重度霾发生时的地面形势可分为3类:均压区型、冷锋前部型和低压倒槽型。东路冷空气驱霾效果优于西路冷空气。重度霾发生时主要是贴地逆温,风速在4 m/s以下,霾消散前一致转北风,日变化明显,下午霾常有所减轻。逆温强度方面,低压倒槽型强于西路冷锋前部型,强于均压区型;逆温持续时间方面,低压倒槽型长于西路冷锋前部型,长于均压区型;逆温厚度方面,3种类型基本相当;东路冷空气影响时逆温消失。不同类型逆温强度不同可能与925 hPa和近地面的风向风速、锋前升温及气团源地有关。逆温层多在300 m以下,逆温强度为1—5℃/(100 m),近地层有浅薄湿区,相对湿度为40%—90%。动力条件方面,低层辐合下沉区域霾常加重,并伴有明显气流停滞区,区域过程累积风矢量和很小,在100—500 m/s范围内,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扩散。冷锋前部型气流输送的气溶胶主要来源于西北—华北地区,低压倒槽型则主要来自华南,均压区型主要来源于本地。通过研究江苏秋冬季重度霾的天气特征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可为今后预报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33 / 148
页数:16
相关论文
共 49 条
[1]   热带风暴“Bilis”(0604)暴雨增幅前后的水汽输送轨迹路径模拟 [J].
戴竹君 ;
王黎娟 ;
管兆勇 ;
任晨平 ;
李业进 .
大气科学 , 2015, (02) :422-432
[2]   南京地区典型霾天气个例特征的比较分析 [J].
傅瑜 ;
王体健 ;
黄晓娴 ;
廖镜彪 ;
朱佳雷 .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 (06) :1620-1628
[3]   苏南地区连续霾及重度霾的边界层气候特征 [J].
彭华青 ;
钱映月 ;
刘端阳 ;
吴嘉梅 ;
过宇飞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 (12) :1783-1793
[4]  
1980~2012年江苏省城市霾日的时空分布及成因分析[J]. 刘端阳,魏建苏,严文莲,吕军,孙燕.环境科学. 2014(09)
[5]   2013年1月江苏雾霾天气持续和增强机制分析 [J].
刘梅 ;
严文莲 ;
张备 ;
俞剑蔚 ;
金小霞 .
气象, 2014, 40 (07) :835-843
[6]   淮河下游连续雾-霾及转换成因分析 [J].
刘端阳 ;
濮梅娟 ;
严文莲 ;
谢真珍 .
中国环境科学, 2014, 34 (07) :1673-1683
[7]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大气污染与边界层特征研究进展 [J].
吴蒙 ;
吴兑 ;
范绍佳 ;
陈慧忠 ;
潘洪密 .
气象科技进展, 2014, (01) :22-28
[8]   近50年我国雾和霾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湿度的关系 [J].
丁一汇 ;
柳艳菊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1) :37-48
[9]   环首都圈霾和雾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典型个例的近地层输送条件 [J].
吴兑 ;
廖碧婷 ;
吴蒙 ;
陈慧忠 ;
王迎春 ;
廖晓农 ;
古月 ;
张小玲 ;
赵秀娟 ;
权建农 ;
刘伟东 ;
孟金平 ;
孙丹 .
环境科学学报, 2014, 34 (01) :1-11
[10]   1961—2012年中国冬半年霾日数的变化特征及气候成因分析 [J].
宋连春 ;
高荣 ;
李莹 ;
王国复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3, 9 (05) :31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