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夏冬季PM中碳组分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19
作者
张伟 [1 ,2 ]
姬亚芹 [1 ,2 ]
李金 [3 ]
孙洪峰 [3 ]
李树立 [1 ,2 ]
赵杰 [1 ,2 ]
王士宝 [1 ,2 ]
王伟 [3 ]
机构
[1]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3] 鞍山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PM2.5; 元素碳; 有机碳; 来源解析; 鞍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为研究鞍山市PM2.5中碳组分的化学特征,于2014年7月和2015年1月在鞍山市建成区6个监测点位采集PM2.5样品,并用热光碳分析仪测定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通过分析2个季节PM2.5中OC和EC的化学特征、比值及其相关性,以及SOC的估算值,定性分析了鞍山市PM2.5中碳质气溶胶的来源;利用因子分析法,进一步分析了其来源.结果表明,夏季和冬季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53.4±18.0)和(124.9±60.1)μg/m3.夏季PM2.5中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44±0.84)和(2.29±0.49)μg/m3;冬季PM2.5中OC和E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1.47±12.45)和(4.68±1.79)μg/m3.夏季和冬季各点位的OC/EC值的变动范围分别为2.18~2.70和4.04~4.95.相比冬天,夏季OC和EC的相关性较强.夏季和冬季SOC的估算值分别为2.12,11.95μg/m3.鞍山市大气PM2.5中碳组分主要来源于生物质燃烧源、燃煤源、汽车排放和道路扬尘源.
引用
收藏
页码:1657 / 166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0 条
[1]   典型道路路边空气颗粒物中碳组分的组成特征 [J].
张静 ;
吴琳 ;
杨志文 ;
方小珍 ;
王安旭 ;
毛洪钧 ;
LIU Mingyue .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 (09) :2561-2566
[2]   北京城区夏季PM2.5中碳组分和二次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特征 [J].
安欣欣 ;
张大伟 ;
冯鹏 ;
富佳明 ;
景宽 ;
王琴 ;
魏强 ;
刘保献 .
环境化学, 2016, 35 (04) :713-720
[3]  
乌鲁木齐市PM2.5和PM2.5~10中碳组分季节性变化特征[J]. 王果,迪丽努尔·塔力甫,买里克扎提·买合木提,阿布力克木·阿布力孜,王新明,丁翔.中国环境科学. 2016(02)
[4]  
关中地区冬季PM2.5中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J]. 田鹏山,曹军骥,韩永明,张宁宁,张蓉,刘随心.环境科学. 2016(02)
[5]   天津大气PM2.5中碳组分特征和来源分析 [J].
史国良 ;
陈刚 ;
田瑛泽 ;
彭杏 ;
徐娇 ;
冯银厂 .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 38 (01) :1-7
[6]  
宁波市PM2.5中碳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二次有机碳估算[J]. 杜博涵,黄晓锋,何凌燕,胡敏,王川,任宇超,应红梅,周军,汪伟峰,许丹丹.环境科学. 2015(09)
[7]   黄山夏季大气颗粒物中碳粒径分布特征及其输送潜在源区 [J].
缪青 ;
张泽锋 ;
李艳伟 ;
段卿 ;
秦鑫 ;
徐彬 .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 (07) :1938-1946
[8]   万州城区夏季、冬季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浓度特征 [J].
彭超 ;
翟崇治 ;
王欢博 ;
田密 ;
李红丽 ;
刘源 ;
付川 ;
张六一 ;
杨复沫 .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 (06) :1638-1644
[9]   北京市PM2.5主要化学组分浓度水平研究与特征分析 [J].
刘保献 ;
张大伟 ;
陈添 ;
杨懂艳 ;
杨柳 ;
常淼 ;
林安国 .
环境科学学报, 2015, 35 (12) :4053-4060
[10]  
无锡市冬季典型天气PM2.5中碳组分的污染特征[J]. 云龙龙,陆钒,张天舒,伍德侠,盛世杰,陆亦怀,刘建国.环境科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