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上游红壤侵蚀区不同植被群落环境因子差异

被引:6
作者
向悟生
李先琨
吕仕洪
欧祖兰
陆树华
覃家科
王晓英
叶文培
机构
[1]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关键词
漓江流域; 红壤侵蚀区; 小气候; 植被恢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8.1 [植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给漓江流域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研究漓江上游流域红壤侵蚀区主要植被类型群落内小气候环境因子的差异,采用“以空间导时间”的方法分析植被退化过程中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在植被退化的过程中,由于植被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的退化,主要的小气候环境因子均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照度的垂直差异和时间变化非常小,而草丛群落以及灌丛群落的照度存在比较明显的垂直差异,光照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在150 cm以上的高度,照度的时间变化比较明显;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非常小,一般在0.5℃以下,在监测时段内其气温的变化幅度在2℃左右,而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气温的垂直变化和时间变化相对较大,气温垂直变化的幅度最大可达到6℃; 针阔混交林类型群落和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垂直变化不明显,变化范围一般在5%以下,草丛群落和灌丛群落空气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比较大,最大可达25%;常绿阔叶林类型群落的土壤内部温度变幅最小,在 0.5℃以下,而灌丛群落的波动幅度较大,可达8℃左右。总体而言,在植被退化过程中,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和气地温差不断增大,空气湿度逐渐降低,同时,主要小气候环境因子的时空波动性从平缓渐趋剧烈。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不同植被恢复对侵蚀型红壤活性碳库的影响 [J].
周国模 ;
姜培坤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6) :68-70+83
[2]   退化红壤重建森林林下植被恢复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J].
刘苑秋 ;
罗良兴 ;
杨国平 ;
牛德奎 ;
孙科辉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4, (05) :695-699
[3]   红壤侵蚀区恢复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J].
郑华 ;
欧阳志云 ;
易自力 ;
赵同谦 ;
王效科 ;
苗鸿 ;
彭廷柏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4) :137-141
[4]   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内在性质的演化 [J].
陈永强 ;
俞劲炎 .
土壤通报, 2004, (02) :149-151
[5]   闽北常绿阔叶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与保护 [J].
朱秀端 .
福建水土保持, 2003, (03) :17-19+30
[6]   漓江流域典型岩溶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差异 [J].
陈余道 ;
蒋亚萍 ;
朱银红 .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03) :326-332
[7]   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 [J].
李庆康 ;
马克平 .
植物生态学报, 2002, (S1) :9-19
[8]   漓江上游植被类型的水文特征与功能评价 [J].
吕仕洪 ;
向悟生 ;
李先琨 ;
区智 .
水土保持通报, 2002, (05) :24-28
[9]   植被恢复对退化红壤表层土壤颗粒中有机碳和Pb、Cd分布的影响 [J].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平究 ;
张旭辉 ;
褚秋华 ;
邱多生 .
生态学报, 2001, (11) :1769-1774
[10]   红壤丘陵区森林植被恢复的增湿效应初探 [J].
刘允芬 ;
李家永 ;
陈永瑞 ;
林耀明 .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05) :457-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