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产生的应变场和位移场

被引:6
作者
万永革
机构
[1] 防灾科技学院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同震应变场; 同震位移场; 震源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4 [地球的震动与脉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明显改变了区域地震的应变场。理解这种应变场的改变对周围断层构造加载进程和区域地震危险性的改变非常重要。本研究以汶川地震的破裂为驱动源,计算了该地震在近处造成的位移场和应变场。结果表明:该地震使得水平位移场断层南端的近乎东向运动逐渐转变为断层北端的东北向运动。震源附近有米级的位移量级。垂直分量与该地震的震源机制一致,西北盘上升、东南盘下降。断层附近的最大剪应变达3.2e-5,并随距断层的距离很快衰减。平均应变显示断层南部和中部主要表现为压缩,北部表现为拉张。
引用
收藏
页码:5 / 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唐山地震序列应力触发的粘弹性力学模型研究 [J].
万永革 ;
沈正康 ;
曾跃华 ;
盛书中 ;
徐晓枫 .
地震学报, 2008, (06) :581-593
[2]   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 [J].
王卫民 ;
赵连锋 ;
李娟 ;
姚振兴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5) :1403-1410
[3]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库仑应力积累演化对大地震发生的影响附视频 [J].
万永革 ;
沈正康 ;
曾跃华 ;
盛书中 .
地震学报, 2007, (02) :115-129
[4]   2005年10月巴基斯坦MW7.6地震对余震的触发研究 [J].
万永革 ;
沈正康 ;
尚丹 .
中国地震, 2006, (03) :277-286
[5]   兰德斯地震断层面及其附近余震产生的位移场研究 [J].
万永革 ;
沈正康 ;
兰从欣 .
地震学报, 2005, (02) :139-146
[6]   华北地区700年来地壳应力场演化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J].
沈正康 ;
万永革 ;
甘卫军 ;
李铁明 ;
曾跃华 .
中国地震, 2004, (03) :2-19
[7]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大地震之间的黏弹性应力触发研究 [J].
沈正康 ;
万永革 ;
甘卫军 ;
曾跃华 ;
任群 .
地球物理学报, 2003, (06) :786-795
[8]   地震静态应力触发模型的全球检验 [J].
万永革 ;
吴忠良 ;
周公威 ;
黄静 ;
秦立新 ;
不详 .
地震学报 , 2002, (03) :302-316
[9]   几次复杂地震中不同破裂事件之间的“应力触发”问题 [J].
万永革 ;
吴忠良 ;
周公威 ;
黄静 ;
不详 .
地震学报 , 2000, (06) :568-576
[10]   根据地面形变的观测研究1966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 [J].
陈运泰 ;
林邦慧 ;
林中洋 ;
李志勇 .
地球物理学报, 1975, (03) :16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