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与内容思考

被引:46
作者
曹其新
李翠超
张培艳
机构
[1] 上海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关键词
工程训练; 工程教育认证; 通识教育; 产品全生命周期; 智能制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TB-4 [];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08 ;
摘要
针对中国工程训练的特点和发展现状,结合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能力要求,阐述了工程训练在落实工程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工程训练的通识教育属性出发,探讨了工程训练课程新的功能定位、内容范围和发展趋势,并对中国特色工程训练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提出了改革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1+160 +160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欧美工程师的培养模式及认证研究.[D].覃凌云.华东理工大学.2012, 07
[2]  
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工程训练平台研究.[D].胡珏.浙江大学.2009, 09
[3]   工业4.0和智能制造 [J].
张曙 .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14, 43 (08) :1-5
[4]   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作用探析 [J].
李蓓 ;
姚庆 ;
管图华 .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05) :167-170
[5]   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J].
李晓春 ;
曲晓海 ;
杨洋 ;
周亮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 33 (01) :229-232
[7]   大工程背景下工程训练课程项目设置及建设 [J].
徐志农 ;
周继烈 ;
倪益华 ;
钱俊 ;
唐任仲 ;
潘晓弘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31 (09) :98-101
[8]   新颖的创新实践场所——“实学创新工坊”建设附视频 [J].
陆顺寿 ;
曹其新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 (02) :98-100+121
[9]   浅论工程实践教育中的问题、对策及通识教育属性 [J].
孙康宁 ;
傅水根 ;
梁延德 ;
王仁卿 .
中国大学教学, 2011, (09) :17-20
[10]   我国高等工程实践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J].
傅水根 .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1, 28 (0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