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晚期热历史及其构造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AFT)证据

被引:35
作者
向才富 [1 ]
冯志强 [2 ]
庞雄奇 [1 ]
吴河勇 [2 ]
李军虹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盆地中心
[2]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裂变径迹; 晚期构造; 板块运动; 幕式活动; 松辽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表明松辽盆地晚期构造活动在空间上具有分区性,在时间上具有幕式性.空间上的分区性表现在晚期构造活动始于盆地东部,并逐渐向西部迁移.盆地东部裂变径迹年龄大,表明进入抬升剥蚀作用的时间早,而西部裂变径迹年龄小,表明进入抬升剥蚀作用的时间晚.盆地的抬升剥蚀量与主要构造单元关系密切,但是东部的抬升剥蚀量明显大于中央隆起带和西部斜坡带.时间的幕式性表现在盆地的热演化历史经历了两幕快速冷却和紧随快速冷却之后的缓慢冷却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的蒙特卡罗随机模拟进一步限定不同热演化的转折时间为65,43.5,28和15Ma.结合盆地所处的区域构造背景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热事件是对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响应.其中第一幕快速冷却与紧随其后的缓慢冷却过程是对燕山运动主幕构造运动的响应,抬升剥蚀的时间可能始于嫩江组末期,并持续到始新世末期.盆地的抬升剥蚀速率与板块汇聚速率密切相关,板块汇聚速率高,抬升剥蚀速率高,反之抬升剥蚀速率低.第二幕快速冷却和紧随其后的缓慢冷却是对日本海的拉张与闭合的响应.日本海的拉张导致地幔热流向日本海汇聚,使盆地快速冷却,相反,日本海的闭合使盆地进入进一步的缓慢沉降阶段,盆地的冷却速率下降.
引用
收藏
页码:1024 / 103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松辽盆地异常压力系统及其形成原因探讨 [J].
向才富 ;
冯志强 ;
吴河勇 ;
庞雄奇 ;
李军虹 .
地质学报, 2006, (11) :1752-1759
[2]   松辽盆地与大兴安岭新生代热构造耦合研究 [J].
方石 ;
刘招君 ;
郭巍 .
核技术, 2005, (09) :717-721
[3]   西藏冈底斯带构造活动的裂变径迹证据 [J].
袁万明 ;
王世成 ;
李胜荣 ;
杨志强 .
科学通报, 2001, (20) :1739-1742
[4]   裂变径迹年龄多成分分离技术及其在沉积盆地物源分析中的应用 [J].
周祖翼 ;
毛凤鸣 ;
廖宗廷 ;
郭彤楼 .
沉积学报, 2001, (03) :456-458+473
[5]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J].
杨峰平,陈发景,王玉华,李景坤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5, (06) :20-25+100
[6]  
沉积盆地热体制研究的理论与应用[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邱楠生等著, 2004
[7]  
松辽盆地油气田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高瑞祺等著, 1997
[8]  
松辽盆地陆相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M].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杨万里等著, 1985
[9]  
East Asia plate tectonics since 15 Ma: constraints from the Taiwan region[J] . Jean-Claude Sibuet,Shu-Kun Hsu,Xavier Le Pichon,Jean-Pierre Le Formal,Donald Reed,Greg Moore,Char-Shine Liu.Tectonophysics . 2002 (1)
[10]  
Late Mesozoic and Cenozoic rifting and its dynamic setting in Eastern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J] . Jianye Ren,Kensaku Tamaki,Sitian Li,Zhang Junxia.Tectonophysics . 20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