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生长过程与新生代海洋演化关系

被引:9
作者
丁旋 [1 ]
高莲凤 [2 ]
方念乔 [1 ]
屈文俊 [3 ]
刘坚 [4 ]
李江山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
[2] 河北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
[4]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关键词
太平洋海山; 富钴结壳; 生长与间断期; 新生代; 海洋演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44 [海洋矿产资源及开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Os同位素地层学方法结合钴含量经验公式,确定了分布于太平洋海山的两个富钴结壳的生长年龄,其中MHD79自距今75Ma开始生长,经历了4次生长间断,分别在63~59,51~42,38~33和25~11Ma.MP3D10推测于距今62Ma以前开始生长,其间经历了5次生长间断,分别在62~59,51~40,38~33,23~11和8~4Ma.通过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ODP144航次以及中太平洋海山的结壳CD29-2,N5E-06和N1-15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它们比较一致的5个生长与间断时期与新生代海洋演化过程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古新世碳同位素最高期(PCIM)全球海洋生产力上升,刺激了海山结壳的生长,富钴结壳的第一个生长间断(Ⅰ)结束.古新世-始新世最暖期(PETM),虽然海水的垂直交换减弱,但强烈的陆地化学风化致使大量的陆源营养物质输入,生物生产率上升,没有发生结壳的生长间断.而早始新世气候最佳期(EECO)距今52~50Ma,两极温暖,纬向温度梯度小,风驱海洋循环及上升流活动微弱,陆地风化作用亦减弱,开放大洋的生物生产力下降,富钴结壳再次出现生长间断(Ⅱ).中始新世早期-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变冷过程,海洋循环和上升流活动增强导致的生物生产力上升,并由此造成水成成因元素Fe,Mn和Co及生物成因元素Cu和Zn含量增加,是研究区最有利于富钴结壳生长的阶段(生长期Ⅲ,Ⅳ),其间的间断期Ⅲ对应于始新世-渐新世界线,推测与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的全球气候转型、天体撞击事件有关.中新世早至中期研究区富钴结壳经历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生长间断(间断期Ⅳ),推测与中新世早期短暂的气候回暖,南极底流的暂时退缩有关.其后南极冰盖扩展,底层水环流增强,大洋肥力增加,一度中断的结壳于中新世晚期又继续生长(生长期Ⅴ).
引用
收藏
页码:1297 / 130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1]   富钴结壳地球化学与古海洋学研究进展 [J].
蔡毅华 ;
黄奕普 .
台湾海峡, 2002, (02) :258-264
[12]   东太平洋573孔始新世末渐新世初地层特征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J].
尹延鸿 ;
孙嘉诗 ;
侯贵卿 ;
王玉荣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2, (01) :29-33
[13]   东太平洋地区DSDP573孔始新世末期的微玻璃陨石 [J].
尹延鸿 ;
万天丰 ;
孙嘉诗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04) :37-42
[14]   中新世“碳位移”事件在南海的记录 [J].
赵泉鸿 ;
汪品先 ;
成鑫荣 ;
王吉良 ;
黄宝琦 ;
徐建 ;
周震 ;
翦知湣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1, (10) :808-815
[15]   西太平洋富钴结壳的分布、组分及元素地球化学 [J].
潘家华 ;
刘淑琴 .
地球学报, 1999, (01) :47-54
[16]  
Giovanni Muttoni,Dennis V. Kent.Widespread formation of cherts during the early Eocene climate optimum[J].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2007(3)
[17]  
Heather M. Stoll,Nobumichi Shimizu,David Archer,Patrizia Ziveri.Coccolithophore productivity response to greenhouse event of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7(1)
[18]  
Shijun Jiang,Sherwood W. Wise.Surface-water chemistry and fertility variations in the tropical Atlantic across the 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 as evidenced by calcareous nannoplankton from ODP Leg 207, Hole 1259B[J].Revue de micropaléontologie,2006(4)
[19]  
Veronika Klemm,Sylvain Levasseur,Martin Frank,James R. Hein,Alex N. Halliday.Osmium isotope stratigraphy of a marine ferromanganese crust[J].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2005(1)
[20]  
Lee R. Kump,Michael A. Arthur.Interpreting carbon-isotope excursions: carbonates and organic matter[J].Chemical Geology,1999(1)